刚才和一个朋友聊了一些话题,关于性格问题的。
之前这个朋友给我做了一个IMBT的性格测试,然后惊奇的发现我们是同一种人格:intp。据统计,这种人的人格只占人口总数的3.3%,缘分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我们彼此都是在彼此20多年的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和自己性格完全一样的人。难怪每次和他聊天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即便很久不联络,但只要一开始聊天,就会特别自然地进行下去。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和另一个自己说话一样。
然后我们今晚又就这一问题一下子聊了起来。我们分享了彼此的人生经历,经历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某些侧面又完全相似。就比如说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情感方面有些缺失,无法正确的对待一些人和事情。又比如说,都因为和别的小孩行为处事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不被理解和不被认可,甚至像个异类,给人的感觉也像是不太聪明的样子。性格内向,喜欢向内探求,想象力特别丰富,对于色彩和气味有一种天生的敏锐感知。其实整个聊天过程我们都在自说自话,像是在倾诉着自己的经历一样,但是又好像特别地和谐,因为我们都不觉得奇怪。这种感觉呢,就好像一个孤独了二十多年的人,突然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同类的感觉。就好像曾经所有异样的行为和认知,都一下子得到了解释。
INTP,又称逻辑学家型人格,是16型人格中的一种人格类型。其中I代表内向,N代表直觉,T代表理智,P代表依赖。只有3%的人口为逻辑学家型人格,极为罕见,尽管如此,他们也并不以为意,因为他们根本不屑与“平庸”为伍。 逻辑学家们展现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异于常人的视角以及永不枯竭的智慧,这都令他们深感自豪。
这是网络上对于intp型人格的解释,相对于他们具有优势的逻辑性,创造力而言,他们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跳跃的思维,常常让他们在生活和社交中脱节;完美主义的倾向,会导致他们陷入内耗和拖延;更偏向于理性逻辑的思考方式,有些时候会让他们无法理解别人的情感变化。因此intp们常常被人误解,这些缺点也常常会让他们陷入痛苦。即便intp最擅长的是思考与创造,而且这个社会似乎也并没有发展到需要那么多intp的程度。
然后我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朋友认为他自己本来可能是f(情感),但是过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导致自己变成了t(理智),所以她认为适当释放自己的情感很重要。而我相对于她而言,可能是更加典型的intp,因此我常常为自己散漫的思维和性格困扰,常常一件事情干着干着就变成了另一件事情。我承认这种思维有些时候会给我带来好处,但更多的是让我为此痛苦。比如说在这个人人都强调要努力的时代,比如说在我曾经接受的应试教育中,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品质。因此对于这种品质,我常常本能地去压抑他。就好像大人从小就教育小孩子一定要乐观开朗,性格外向,所以我学着带上外向阳光的面具,但其实我一点都不开心。
就我朋友她所叙述的自己遇到的问题,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这一行为。压抑自我这一行为在我高中时期尤为明显,那个时候我常常逼迫着自己去学习,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在面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我内心更多的是本能地反抗。逼迫力越强,反抗性就越强。这样我不仅没有提高自己的成绩,反而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矛盾和痛苦中。压抑本能的后果是,我不仅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反而落下了一身的毛病。到头来,可能还不如,顺其自然来的好。
其实在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里面,一直有压抑人本性的思想成分在。比如说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董仲舒提出的“伦理纲常”,宋明理学盛行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等方面,甚至还有民间常说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类的俗语,但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人的欲望和本性是不应该也不能够被压制的,但这往往是许多家长都意识不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的思想落后的地区,大人因为没有读过多少书,他们并不相信科学的知识(其实可能是无法理解),从而更倾向于将些过去流传下来的俗语经验奉为真理,从而树立自己身为家长的威严,以教育下一代。
所以,最后想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