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重在一个“闹”字,从正月十一闹起,一股劲闹到正月十八结束。大致归纳为以下14闹。
1闹,搭灯山。
社火是中国元宵节时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的产生与古老的祭祀农神的仪式有关。“社”,古指土地神。古人以方圆三公里的范围作为祭祀农神的一个区域,所以才有后来行政单位中的“社”。“火”被认为具有祛瘟驱邪的作用,瘟、邪被驱除,吉祥、福气就来了,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所以,最初的社火就是人们聚在火堆旁,敲着鼓,唱歌跳舞,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驱邪、祝福传统,闹社火曾经在中国各地非常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的祝福意味越来越浓,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元宵节重要的娱乐活动了。
灯社,王金庄口语叫灯山,这可能是文化落后时期外来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口误。
王金庄灯山有八处,分布于全村各个街巷。
正月十一,开始搭灯山,利用街道两旁的墙壁,外加柱子、木板、桌子等,搭建一个楼台。
楼台下点燃骨毒,烤骨毒火,骨毒就是一个人扛不动的完整树根,几个骨毒堆在一起,连续几个昼夜燃烧不完。人们坐长橙围在火旁,烤火话桑麻。
楼台上供奉20位各方神仙。满足各人夙求。求财求福求富贵求升迁求功名求健康一一满足。
疙瘩口灯山以疙瘩口灯山为例,各种夙求里,有求子一项,缺子家庭正月十五来到灯山上,烧香磕头绑孩子,同时许愿于送子奶奶,等孩子降生后,来年还愿,归还桌围一块,桌围就是一块花布,上书“xⅹx得子归还”,另外送人民币100元或200元数目不限,本心出意一块也可。
一年又一年,不计其数的桌围连缀在一起,缀成一块具大的天幕,覆盖在大街上,置身其下,感觉进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外地游客看到这么多桌围叹曰:“怪不得王金庄人丁兴旺!”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山上置办了彩色灯、电视机、大音箱等现代设备,咚哧咚哧热闹非凡。灯山下的街头,武术队锣鼓喧天,殃歌队载歌载舞。
桌围2闹,扯吊挂。
正月十五之前,要在石板街上扯吊挂,每隔一段距离,横扯一条麻绳,麻绳上吊着八开彩纸,彩纸上书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
3闹,敬神灵。
王金庄建筑,主房正中都要留好天地窑,过十五,院里敬天帝,屋里敬家堂、灶君、财神,烧香点烛挑寿面,挑寿面就是煮好面条挑在盘子里供奉于神位。神位两旁各有对联:“敬天求富贵,贺地保平安”,“诚心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财神在我家中坐,年年岁岁发大财 ”。
案,是用白丝布做成的幕布,上面按辈分书写着世代祖先的名讳。悬挂于正堂,过十五都到案上烧香磕头祭祖。
4闹,上祖坟。
十五,男子上坟,女子不上,忌哭。煮好面条,将面汤倒入卤炉,带到坟上泼汤烧香点冥币。
5闹,扮十号。
口语讲扮十号,即办社火,可能是口音不同形成的远古误传。
扮十号是王金庄一年一度最热闹的场面,五道街中,各街的演职人员把自己的节目带到村西头集合。由西向东从后到前一路表演,队伍前面有武术队开路,各个节目紧随其后,在每道街的中心路段重点表演,参与人数众多,拥拥挤挤布满了五个街道。跑竹马、耍活龙、抬台歌、扭殃歌、演小品,小姐姐扮老汉,老头子扮媳妇。
全体男女老少站立街道两旁、门前圪台和房顶上观看,尤其小孩子,过十五扮十号成为乡愁的永恒记忆。
篇幅所限,以下九闹改日再说。
6闹,放烟火。
7闹,看大戏。
8闹,转九曲。
9闹,点灯笼。
10闹,走马灯。
11闹,猜灯谜。
12闹,展书画
13闹,送家亲。
14闹,烤百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