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嫌隙的强者发生争斗,以便于我们即控制强者,有可以控制弱者。
有时候事情到了一定的关口,必须有人出面“迎风而立”,这时候聪明的主事者往往会隐居幕后,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支撑台面、承担风险,而他自己却毫发无伤地稳坐钓鱼台。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渊在发迹称霸的过程中也玩了几手漂亮的幕后策划戏,其中之一就是寻到了李密这只“替罪羊”。
鬼谷子·中经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
![](https://img.haomeiwen.com/i6294658/20443c7dd54d3eab.jpg)
本句释义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团结弱者,使强者互相争斗;斗部,就是使有罅隙矛盾的强者互相争斗。强者相斗之后,对于获胜的一方,就表扬他的功劳,称盛他的声势。对于弱者一方,就为他的失败表示悲哀,为他的为他的卑小感到伤心,暗示他:他的名声扫地,辱没了祖宗。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弱者。
01
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
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
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
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袭击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
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十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天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02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回到了唐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他在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李渊速速表态。
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为发家基地的关中。因此,李渊虽知李密过于狂妄,但他确实有狂妄的资本。
03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决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
于是,李渊回信道:“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了,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足定矣!”
04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有所防范,不仅避免了与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
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专力与隋朝主力决斗。
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两万人马。
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6294658/c732310f59564803.jpg)
鬼谷子智慧总结
李密的失误,在于他把指挥棒轻易地交给了李渊,自己粉墨登场演起了悲剧角色—“替罪羊”。
李渊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形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得到天大的好处。
“替罪羊”的作用是为自己打头阵,让他们处于风口浪尖上,却觉得风光无限,让他们去承受明枪暗箭、嫉恨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而自己就做那个稳坐钓鱼台的渔翁,坐收渔利,成为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