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度。纵观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勤劳是缔造文明的不二法门,也是炎黄子孙世代传承的优秀品质。而比劳动更值得称颂的是,专注的劳动,即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
从人类最初的农用工具、医用工具以及火的发明使用,再到后来的四大发明、地动仪等精密器物的制造以及都江堰、长城等大工程的建设,他们无一不体现我国工匠的奇思妙想、专注死磕。
何为匠心?匠,即工匠,也有灵巧、巧妙的意思;而匠心,指的是能工巧匠的心思。其实就是一种坚守和专注的精神,执着于所做的事,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
工匠是职业,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匠人做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务求完美。而匠心,是养成工匠的核心原生动力,是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打磨下,历练出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对所有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匠人,不再只是“一把标尺,一把刀”的工人,而要成为更专业的技能人才。只有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守本分,才能让“匠物”化腐朽为神;也只有在时间的淬炼下和不懈的攀爬中,一颗匠心才能愈加通透明性。
而在中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深处便有这么一群坚守匠心的人们。
贵州,黔南,都匀,早在殷商就有“千年桃园之境,美酒之城”之称。1950年,匀酒厂正式建厂于此。
当时,匀酒前辈们秉承世代传承的传统酿造工艺,汇集数十种原料,百余位中药,历经百余道工序,历时五年以上方得佳酿。1976年后,为适应消费者口感的变化,匀酒在制曲工艺上做了调整,逐步减少中药的品种和使用量,提升酒的纯度,使之既有大曲酒的醇和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绵回甜,口感醇厚、香韵独特,颇受欢迎。
建厂69年来,匀酒人一直严格恪守:“端午踩曲、重阳下窖、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盘勾勾兑、经年缔合”32字工艺要求,从投粮到取酒,整个生产周期需要一年时间,馏取的酒还要装在陶坛中经过3年的缔合存放,再外加1年的储藏,才有一瓶优质酱香白酒的诞生。
端午踩曲:
时值端午,阳气鼎盛,小麦新熟,微生物生长旺盛,最宜制曲。麦碎加水和母曲搅拌均匀后放入盒中,工人们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直至曲块密实成型。用匀酒厂老工人的话说,“连续踩两天就会腿疼的下不了楼!”。上好之曲,形如龟背,外紧内松,最宜发酵,这就是人工踩曲与机器制曲的区别。
重阳下窖:
每年九月,重阳前后,秋风渐起在剑江河畔,高粱收割,气候温润,最宜酿酒。工人们赤脚下到63°高温的窖池中,揭开整个酿酒过程的大幕。
坤沙工艺是酿制酱香型白酒工艺中最好的一种,老酒工们告诉徒弟:“坤”的意思是完整,“沙”是我们的红缨子。“坤沙”就是不捣碎粮食,用整粒整粒的红缨子高粱做原料酿酒,慢火细蒸,高温馏酒,以高成本,牺牲出酒率为代价换取最好的精华酒液。
下沙时,工人们要先给高粱泼上95℃以上热水,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然后加入一定比例母糟拌匀。蒸粮时,先在甑蓖上撒上一层稻壳,见汽撒料。圆汽后蒸料二至三小时,要求蒸煮适宜,不应过熟。出甑后的高粱,经摊凉、散冷,品温降低到32℃左右时,洒入尾酒拌匀。而后加入大曲粉低撒扬匀,拌和后收堆,粮醅接种环境和大曲里的微生物后,品温上升,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即可入窖发酵。堆积后的生沙粮醅经拌匀,并撒上一层薄稻壳,最后用泥封窖密封发酵三十天左右。
至此,酱香型白酒第一次投料流程才算完成。而后还有第二次投料、盘勾勾兑、经年缔合等工序。就是在这样高温高热的环境下,工人们一直重复着润粮、蒸粮、摊凉、高温堆积、高温发酵等工序,每一道都要一气呵成,不容有半点失误。正是在这样繁复的、循环的、甚至枯燥的工作中,匀酒人打磨出了一颗虔诚的匠心。他们把传统酿造技艺发挥到极致,闻一闻窖房内的香气,抓一把糟醅尝尝,就能知道产酒好不好。
工艺需要传承,匠心需要坚守。酒厂的员工,很多是家庭几代人都在匀酒厂工作,酿酒技艺在师傅对徒弟的口传心授中继承,也在父亲对学徒、儿子耳提面命中催生,代代相承的“匀茅”妙艺从未断档,一直薪火相继。
正是有了匀酒人这样69年如一日的传承和坚守,从选粮到酿造,从贮藏到勾调,恪守着传统古法,遵循着天道时序,用虔诚的匠心,缔造纯正的酒品。
匠心,是古老中国的传承,根深蒂固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匠心,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伟大中国梦的铸就中,需要我们人人都为之拼搏奋进。
五一佳节来临,致敬专注劳动的匠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