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文字曾经说过,我看书属于比较慢热型的,第一遍看下来,有很多内容可能还没看得懂,第二遍第三遍看下来,也只能一知半解,但随着五六七遍看下来,融入到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中去,印象就会很深刻。而且,境随心转,不同时候看同样的文字,感同身受会很不一样。包括上学时候看武侠、看卫斯理,刚工作时看明朝、看冯仑,都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下去,去感受隐喻在文字背后的寓意。
最近上手翻的是世说新语,当然了,是白话解读的版本。
世说新语记录魏晋名士风采以前对魏晋的印象并不好,一来因为晋惠帝,那个只食肉糜的傻皇帝,加上贾南风的祸害三宫,认为封建朝代能有如此的朝廷真是奇迹;二来因为五石散,众所周知的,毒品这玩意儿不能碰,一碰毁一生,五石散,五种矿石加工而成,初为药,经过何晏添加了一些物质,服用后可令人飘飘欲仙,这不就是典型的毒品嘛!可在魏晋朝,服食五石散是一件很潮的事,名流、市井争相服用。再加上魏晋出好酒,连盖世英雄曹操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酒,有毒,这样的社会着实让我难以想象。
翻完了一遍世说新语,以往的坏印象已然烟消云散。不了解,所以误解;片面,导致厌恶。其实,魏晋的风骨,不,是风度,可能就是封建朝代最为辉煌的篇章。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今人总结的魏晋朝代,相对于唐宋明清而言,一是分崩离析,魏晋出自东汉-三国后,本身就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割据,自产的皇权又不稳定,连傻子都能做皇帝,从而造成更长时间的分裂,长达三百年;二是皇权衰退,士族把持,这一点倒有点像近现代一些欧洲国家的君主立宪,君主体面,大家族执政;三是儒学崩溃,老庄盛行,就像五石散,在儒学盛行的朝代绝不会流行;而老庄盛行,只是其表,更本质的可能就是玄学盛行,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洒脱、隽永、玄远成了时代的特点。
当然,现在才翻过一遍,连一知半解都还没达到,但书中有好些典故,已经深深吸引住我,首当其冲,是谢安的轶事,对,就是那个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人马战胜前秦苻坚百万大军的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东晋朝首席名士,没有之一。出身于士族大家,所谓王谢堂前燕,谢就是谢安的家族。幼年时代即被评价为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青年时代,过上隐居生活。
魏晋朝入仕的一个特点,一个人如果想走仕途,最好先去隐居。这个特点很耐人寻味。酒香也怕巷子深,真隐居了,还怎么走仕途?但在魏晋朝,所有出仕入相的人物,几乎都经历过隐居生活。魏晋朝选拔干部,主要通过大士族的推荐,所以隐居隐居,也可以理解为隐于大士族羽翼之下,平时不出来瞎蹦跶,但在大士族面前,表现好就行。
作为谢家最有才华的谢安,却真正过起隐居的生活,整天与王羲之等人纵情山水,享受林泉高致,在会稽东山,装修了一个极尽奢华的别野,别野里收纳了众多歌妓。儒家崇尚的是,穷时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谢安后来的兼济天下等会再说,但在隐居时,过的可一点都不独善其身,让人艳羡不已。
数风流人物,还看谢公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是整个谢家最为出色的人物,出仕入相是迟早的事。在经历了无数次拒绝朝廷后,谢家其他子弟纷纷官场失意,非死即废,整个家族丞待谢安出山挽回局面。四十多岁,通过隐居养足了人气的谢安,终于出山。因为之前他隐居的地点在会稽东山,历史上讲这个事件记录为一个著名的成语:东山再起,再起,再不出山,家族就起不来了。
李白一生只服谢安,为其偶像作诗数十首,这一段尤为精彩: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就这样,谢安结束了四十年的隐居潇洒生活,带着一大帮美女歌妓到了京城建康,入仕了。
能够成为东晋朝的首席名士,是因为谢安隐居时可以高卧东山,入仕后能够淝水建功,两种极端,互不耽误,可能在整个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后人中享受奢靡的,几乎都无功业,建立功业的,要么身先士卒,要么了无情趣。
光阴漫长,会稽遥远,兰亭不再,东山已矣。不尚儒学,但服老庄,醉卧清谈,无为而治,八万对百万,速战于淝水,当胜利的战报传至京城,谢安正慢悠悠与友人下棋,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喜不外露,隐于心中。李白作诗有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携妓、带兵、治国,这一切都发生在谢安一个人的身上。
战报迎来而不喜,是为大雅大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