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受邀到融媒体中心《青春驿站》栏目访谈,该栏目接到一个家长求助,孩子上初一,厌学躺平在家,希望能帮助孩子重返校园。
01
妈妈找不出孩子身上的任何优点
“我们是离异再婚家庭,小女儿跟我,孩子今年初一,上了三个星期就不去上学了,每天在家玩游戏到半夜……”
“我该怎么办啊?”
又是一个厌学的孩子,联系咨询的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到大学生,各个年龄段都有。
仔细询问后问她平时怎么管孩子,她说:
“能怎么管,打又不能打,骂了又没用,都怪我自己没文化,从小没好好教,现在说她比我还凶,她还小,不去学校读书总不是办法。”
听妈妈说了一大堆孩子的不是,问她孩子有哪些优点,妈妈想了好久,回答我说:“她没有什么优点。”
听完这番话,我一下子意识到问题在哪里。
跟妈妈说让孩子写几个字发我进行笔迹分析,来验证一下我的判断。
我的笔迹分析发给孩子的妈妈,说分析得很准。
我说晚上我可以视频跟孩子聊聊,孩子跟妈妈说要当面跟我聊聊。
一个挺清秀的小女生,始终低着头,讲话声音几乎听不清楚,这是很自卑的孩子,据她说老师不喜欢她,同学也不跟她玩,上课听不懂。
妈妈爱孩子的心肯定不假,但方式不对。毕竟孩子都初一了,管教还如此简单任性,换作是我,我肯定也反抗。
现实中,不少父母和我这位家长一样,总想为孩子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孩子不对就骂,要么讲大道理。
孩子的问题,映射出的是父母教育的问题。
许多以爱为名义的教育,没有把孩子拉近一点,反而一遍遍伤害孩子,把孩子推开。
02
父母说的“为你好”,起不到效果
孩子觉得痛苦,妈妈不理解她,只会说她:“其他同学都能好好在学校读书,就你这样。”
妈妈一句句听起来充满善意的叮咛嘱咐,却横在她的面前,让她愈发自卑,走不进学校。
当她鼓起勇气和妈妈表达自己的困惑、纠结,妈妈根本不以为意,总是责怪她不懂事。
妈妈一意孤行的“为你好”,让她没有获得支持和信任,她选择逃避和躺平。
情感专家涂磊说过:
“这个世上最大的谎言,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嘴中最大的谎言:乖、听话。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总把“为你好”挂嘴边的父母,以为真心诚意为孩子考虑未来的人生,让他少走一些弯路。
谁知道,试图用自己的“用心良苦”让孩子知道就得照父母说的做。
这时的“为你好”,其实已经变味,更多是父母“为我自己好”。
有些孩子说听多了这些话,恨不得对他们大吼:“别对我这么好行不行!我受够了!”
简简单单三个字,实际千斤重。
压在孩子的心头上,孩子只会感觉到无形的亲情压力,想方设法挪开、逃离,甚至决裂。
03
孩子不被看见,就不会和父母“亲”
她上小学被同学欺负,妈妈随口说的那句“大家是闹着玩,你太敏感”,让她遇到问题不愿向妈妈求助。
不是孩子生来反骨,而是妈妈总说是很关心她,但没有让她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妈妈看不到她内心的害怕、恐惧和空虚。
正如教育专家陈瑜说:
“不要把孩子的问题甩锅给‘青春期叛逆’,不是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都必然要叛逆的。”
孩子的世界里,“不被看见”是一种遗弃。
唯有“被看见”,才是被需要、被温暖,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根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请花时间用心陪伴。
就算再忙,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亲力亲为陪孩子学习,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和孩子的关系融洽了,孩子才愿意打开心来听父母说什么,自己要什么。
有些青春期孩子看似叛逆乖张,实际上内心很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
信任孩子,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做自己想要的事。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只有得到这些,他才会放下戒备,和父母亲近。
最后,父母管好自己的嘴,好好说话。
很多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甚至肆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其实孩子天性敏感,听到不舒服的语气、语调,直接就把耳朵关上了,根本不听。
我跟孩子的妈妈进行了沟通交流,让妈妈能更多看见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
今天已经给孩子做了第二次咨询,用了催眠减压技术,催眠状态下在潜意识处理负面情绪,重新定义联想反应,对学校读书建立正向反应。
孩子说不再害怕去学校,她有信心去读书了。
最后想说的是,养大一个孩子,考验的不仅是父母的物质供给,更是智慧、格局和耐性。
相信只要父母用心,爱会一点点投进孩子的生命里。
相信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也必然会变得开朗、积极和乐观。
下一站,2024惟愿星河绚烂,所见即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