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偶然看见邹剑波Kant的文章《谈谈UGC产品,也谈谈知乎与轻单》http://zhuanlan.zhihu.com/p/20030109(虽然是好早以前的...),想起当时“轻单”刚出的时候自己也算是早期的种子用户用过一段时间(竟然还有两份轻单被当做精选,阿禅本人还给我点过赞...0 0),有点小感慨。写写东西纪念一下吧。
轻单web版截图
UGC产品里的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这两个角色必须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根据1:9:90法则,100个人里只有1个会创造内容。因此UGC产品经理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鼓励生产者生产内容并且留住他们。
其实开始用轻单那会儿刚接触产品,根本搞不清楚UGC产品是什么鬼...第一次听说轻单的时候单纯觉得它有点不一样,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期待着。现在有人把它定义为UGC产品,由一部分内容生产者将内容简化形成更有条理的清单,而消费者能够快速地吸收这些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但轻单给我的第一眼印象并不是这样的,我也从来没有将轻单当成内容社区去使用。在我看来,它更像是轻量级的有道云笔记或者Evernote,然后开放了一个广场让大家把自己的笔记共享出来,以便可以帮助其他人。因此,它首先是工具,然后才是社区。
它更应该是作为云笔记类产品的互补存在着,差异点在于:第一、轻单鼓励用户把自己的笔记分享出来,但这种分享应该是本着利他的原则,是一种顺便的行为。第二、产品本身十分轻量,是专门为结构化内容打造的,比如梦想清单、网站素材清单、重要的知识点等。有这种记录习惯的人还是存在的吧,可能包含在笔记类产品的用户群里。比如我,对于长篇的文章是没有兴趣的,就算保存了往后也很少有耐心重新全部看一遍。这时候清单的形式会非常重要,我也一直是这样使用着轻单的。
所以个人认为,轻单并不是没有希望的,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切入点错了,运营的方向也没有把握好。如果打着轻量笔记本的旗号去吸引云笔记产品的用户,或许能够分一部流量出来,而不是一开始就以“让写作变得更简洁(摘自官网)”作为目标。这种形态下的轻单是没有“写作”、“创作”这种行为可言的。用户更主要是内容的“搬运工”和“收集者”,初期大家也不是冲着消费内容而来。但是当用户在这里搬运和收集了足够多的内容之后,鼓励共享并形成社区、吸引更多的内容消费者就容易得多了。然后才能演变成UGC产品。
走这种路径的产品并不罕见,比如读读日报和Pocket,并且这两者是竞品关系。我一直不看好前者。同样是用来搬运/收集内容的产品,读读日报和Pocket的根本区别在于Pocket的工具属性更强也更好用(Pocket可以直接在网页上选择保存到Pocket,而不是像读读日报采用复制链接打开应用黏贴链接这种土办法...)。Pocket把第二个Tab给了“推荐”功能,也是致力于发展UGC,但推荐永远只能作为第二场景。在Pocket里没有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两个群体的严格区分。人人都是生产者(或搬运工...)同时也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时候更少一些。
用轻单的形式,嵌套进Pocket的产品架构里,不知道效果能不能更好,至少看起来能够更清晰一些吧?
不过话说回来,把内容结构化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移动端操作起来也不可能方便。在这一点上无法跟Pocket相提并论。在PC上更可行一些,app可以作为浏览的终端。用户群需要长时间使用电脑,适合保持学习习惯的上班族(比如搞互联网的= =。)。所以除了产品定位和架构的调整,在运营方向上,也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精准地将互联网行业作为早期方向,只要“极客科技”和“设计艺术”这两个栏目就够了,其它的统统丢掉。
最后设想了轻单的传播方式。因为自己算半个整理控,时不时会记一记阅读清单、追番清单这种东西,轻单停掉以后,又不想用回PC端用户体验极差并且臃肿的有道云笔记,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找轻量的云记事本。后来找到了锤子便签,一直到现在还用着。知道锤子便签是因为锤子便签的生成图片分享功能,有段时间微博上很多媒体号都在发,还是很好用的。如果轻单也设计一个这样的功能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不知道能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