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墨香悠然(简书作者)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侵权必究。
公元前33年
王昭君为汉之江山,远嫁塞外,和亲匈奴。
塞外的风沙,掩不住她的桃李年华
浓烈的思乡之情
唯寄琵琶直抒胸臆
一曲《琵琶行》
催人泪下
塞北的夜空,广阔、宁静而深遂。
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帐幕内,灯火通明,君臣杯盏相向,莺歌燕舞,一派四海升平、万家鼓舞的欢乐景象。
单于举杯转向身旁的昭君,自豪地说,以前我经常听闻中原女子能歌善舞,尤其精于抚琴作乐,今日,能否请阙氏一展的汉人风采,为我抚琴助兴?
说完,召人摆好琴架座椅,帐内众人放下杯盏,平身而坐,把目光倾注在昭君身上。
昭君轻抚琵琶,凝神演奏白居易作词的《琵琶行》,垂目浅唱“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曲调婉约凄美,歌声哀怨缠绵,琴声催人泪下,聆听之人无不动容。
指腹于琴弦间轻舞,帐内流淌如水般清脆歌声,昭君脑海闪过汉宫后院的绮窗朱户,窗外枝头的朵朵桃红,故乡父母的鬓发泪颜、儿时相随的友好玩伴和临别前帝君的缱绻深情,一幕幕情景、一段段时光。。心中悲叹:人生,既相逢、曾相识,盼相拥,却相离。
热泪从脸颊滑落,一滴、二滴。。。沾湿了衣襟,缱绻于琴弦。。
心不由得一颤、手不自主一抖。
弦断、音止。
沉迷曲中、难舍难离的单于缓缓张开紧闭的双眼,望向黯然神伤的昭君,在跳动的红烛映照下,淡素娥眉,眼中写满落漠、满脸挂满泪痕。
单于心中一紧,尤有不舍,念及昭君思乡情切,不予计较。
举手一挥,夜宴,曲终,人散。
回到自己的帐幕,昭君思绪仍徘徊于悲戚之中,往昔点滴,眼前重现。
入宫数载,锦衣玉食的昭君,面容之美,虽谈不上杨贵妃的闭月羞花、也比不上西施的沉鱼落雁,但在宫中也被惊为天人,她身姿丰盈,长袖善舞;她精通音律,琵琶见长;她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但她不善交际,从不善结交宫内权贵,更不屑巴结宫中妃嫔,因此不得九五之尊皇上宠爱、不得后宫三千佳丽喜爱、不得宫中侍女太监乐见,她终日独抱琵琶,以琴音相伴,渡过孤独凄楚的宫中岁月。
一天傍晚,昭君又抱琵琶,走至后院溪边,借徐徐凉风,抚琴吟唱,所唱之曲正是白居易作词的《琵琶行》。风吹柳枝,随曲起舞,动人之时,更摇曵生姿,借夕阳之色,顾盼生辉,好一幅和美景象,连树上停歇的鸟儿也沉醉其中。
如斯美景,被身穿便服、独自游院赏花的汉元帝刘奭所见,精通音律的汉元帝被眼前景象倾倒,正欲前行。昭君却如惊弓之鸟,不想与宫人结识,便快步抱琴离开。
可怜汉元帝行迟一步,只能遥望佳人背影兴叹,此人,必寻之。
此后,宫中传出帝君正搜寻一绝色宫女,通音律,善歌唱,肤白唇红。。。
汉元帝不仅在掖庭中寻找、在礼乐师中寻找,还找来宫廷画师,在后宫三千佳丽的画像中寻找。
他认为,只要掘地三尺,琵琶女必可寻得。
此举,劳师动众,除了宦官们四散寻人,连宫廷画师也分身无术,皆因后宫妃嫔、宫女、乐师们认为此乃飞上枝头的最佳途径。于是纷纷贿赂宫廷画师,为其画像,唯妙唯俏,供皇御览。
唯独一人,乏味陈陈,连花钱打点画师的闲心也缺缺。
画师一气之下,在昭君的脸上点上一颗豆大乌黑的落泪痣,精美的五官因此而黯淡无光。
又是一天傍晚,昭君闲来无事,独自徒步于桃花林间,鸟语、花香,心情愉悦。
此时,碰巧经过一胡人打扮官人,他被桃花林中的身影所吸引,遂上前请教,昭君立即转身拐入桃花林中,一晃,不见身影。
胡人心生爱慕,回想此次入宫,正为向汉元帝提和亲事宜,尤见此宫内女眷,正是天降奇缘,机不可失。
帝君闻说匈奴单于欲以两国和亲交换边疆半世纪和平共处,实为双赢之举而喜出望外,立即叫单于画出所见之人。
当汉元帝看到单于所画之像时,神情为之一滞,此不正是朕朝思暮想之人,奈何被单于所见,正想借口拒绝,或以他人相代。单于开口强调,为使两国他日安好,我只要此人,并只要一人,无论她是宫女还是公主,甚至是后宫妃嫔。。。
汉元帝无言以对,再次陷入深思。
此前,为找寻昭君而心急如焚的他,如今,却祈求上苍怜悯,宫内寻无此人。
可惜,上苍悠悠,漠视大汉天子的真情实意,短短数天,单于倾心的昭君,在宫人的举证下,缓缓现身,并得到单于确认,定下动身前往塞外之时。
动身前夕,汉元帝单独召见昭君,苦言相劝,苦心挽留,但反被昭君一派正气凛然的言辞所说服:为国为家为民,她,愿意和亲。
和亲之日,长安城外,帝君赏赐十里红妆,不舍及留恋之情,压于胸臆,难以释放。
昭君受其情义打动,环抱琵琶,再一次唱出让君心荡漾的《琵琶行》,音色美妙动听,情景却悲戚苍凉。
为永保塞外边境的长治和久安,小女子愿意和亲。
昭君之言犹在耳边,却响彻大江南北。
古往今来,人们还会偶尔想起,那个独抱琵琶,孤身吟唱的美丽倩影。
她,还将流芳,百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