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充满偶然。
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屡次侵犯中原。为解除匈奴的威胁,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从长安出发,朝着夕阳的方向一路前行,寻找一个叫做大月氏的部落,共同联合对抗匈奴。
由于这项出于军事目的决定,以及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意外的开辟出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直达罗马的陆上通道。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这条通道连接着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丝绸是这条道路所存在的血脉。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将这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全长6440公里,穿越过长河落日,行经过大漠孤烟,商贾在驼铃声中将货物运往他乡,士兵在马蹄声中以鲜血浇筑功勋。它是亚洲的动脉、财富的湍流、死亡的泥潭、权力的工具,无数的故事在这条路上诞生,在这条路上流传。《丝》所讲述的,便是其中一个。
《丝》的作者是德国人迪尔克•胡泽曼。迪尔克•胡泽曼是科学记者、考古学家,在大学时,攻读史前史、古代史、考古学与民族学,之后以自由作家、自由记者为职多年,曾出版多本历史专书。《丝》是他所写的第二本历史小说,他的第一本历史小说《献给查理曼大帝一头大象》广受好评,已被翻译成五种文字。
《丝》所讲述的是关于丝绸的故事。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于丝绸极度渴求,但由于与波斯帝国发生战争,通往东方的商业通道被封锁。为摆脱这种困境,拜占庭帝国决定自己生产丝绸,并派两名拜占庭人——陶鲁斯和奥林匹奥多鲁斯前往中国,窃取丝绸生产的秘密。
按照托马斯•福斯特《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中的观点,这是一部典型的以探险为主题的小说,含有了探险者、要去的地方、要去的公开的理由、艰难险阻、要去的真正的理由等必备元素,详见下表:
全书情节紧凑,语言凝练,含有历史、魔幻、哲理、风光四类元素,共同描绘出丝绸之路苍茫神奇的美丽画卷。
一、历史元素
《丝》的故事背景来自于真实历史。公元6世纪,拜占庭人已经掌握将蚕丝纺织成精美织物的技术,却不知如何制作丝线,因此,查士丁尼一世皇帝于553年至554年间命人从中亚偷运蚕卵,获得了自主生产丝线的资源,从而靠丝绸业的发展,繁荣了国家经济,也巩固了政权统治。
在《丝》中,查士丁尼为了获取丝线制作的秘密,从埃及人那里找到了罗马自然博物学家普林尼的手稿。其中,写有丝线生产的秘密。
普林尼写道,丝线是长在树上,这种奇特植物的树枝和树叶都是白色的,因此获得“起泡的美杜莎”的名号。丝线的颜色则取决于长在树上的一种绒毛,赛林达人每年给树浇三次水,同时用梳子梳下那些湿漉漉的细丝,得到的细丝就可以制成丝绸了,普林尼总结道。
为此,查士丁尼运来各种树苗,专门开辟区域用于种树,被称为“挤树工人”“树根皇帝”。这些现在看来愚昧并且荒诞的历史过程,表现出拜占庭人对于获取丝绸生产技术的迫切心理。
除故事主线外,书中随处可见历史范畴的一些细节。比如陶鲁斯想用知识交换知识的方法,取得丝线生产的秘密,他找到埃及人元亚图姆,让他用玻璃制作技术去交换丝线生产秘密,这一点就极为符合历史实际,因为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便是古埃及人。
另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风俗细节。陶鲁斯雇佣的船在起航前,用几只母鸡是否吃东西来预测航行的吉凶。在古代时期,远航充满各种未知,水手远航时,往往会有一些禁忌迷信,比如船上不能有香蕉、不能有花朵和女人、不能吹口哨等,用母鸡吃东西来占卜吉凶便是其中之一。
二、魔幻元素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道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或许出于西方人对于佛教的印象,在《丝》中,有关佛教的描述具有着浓烈的魔幻色彩。
书中除了偷蚕这条故事主线,还有一条赫连翠找寻无着经文的支线。赫连翠是中国天子的公主,离家出走成为佛教徒,四方游历寻找无着经文,为此去了大雁寺。陶鲁斯一行为了寻找她,翻越过大漠高山,进入冰雪之地,通过一扇玉石大门进入大雁寺。找到赫连翠后,他们见到了大雁寺的主持妙丹,她看上去只有十一二岁,却无所不知,告诉了赫连翠无着经文的所在,也告诉了陶鲁斯他们正在被农娥追杀。这里便有极为强烈的魔幻意象,大雁寺好像超脱现实之外的仙境,而妙丹则仿佛全知全能的神女。
后来,赫连翠与陶鲁斯跟随韦纥人的队伍,在沙漠中行进,来到了一个被韦纥人成为“死人的地盘”的区域,遇到了一队奇怪的人。
最前面的是两个戴着红色毡帽的女人,她们拿着挂着纸灯笼的棍子,灯笼很大,一直垂到膝盖上方。女人身后是一副由六个男人抬着的棺材,里面躺着一个人,用蓝色布料盖住了身体。再后面有四个男人,他们像抬轿子一般抬着两把椅子,上面坐着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年轻女子。再往后是十来个吹笛人。队伍里最奇怪的是队尾的几个小孩,他们穿着红袍,带着尖帽,小手举着长长的船桨,桨叶朝上。没有人说话,只有凄厉的乐声和风刮过林子的呼啸声。
棺材、灯笼、尖帽、船桨,这些元素混杂在一起,带有一种十分诡异的味道,这队人也确实就是亡灵。陶鲁斯和赫连翠跟随这队亡灵,发现了沙漠中的墓地,并在一个古墓中找到了无着经文。
三、哲理元素
读《丝》的时候,有时会有一种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感觉。赫连翠在沙漠中遇到了一个赶驴人,她对赶驴人说:“你只要想着这个碗是满的,它就满了。只要顺应世界的意志,就可以从空碗里喝到茶。”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书中反复提到“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什么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这两个意向,似乎同源。
在《丝》中,很多语言短小隽永,让人颇有所悟,使读者在读书过程中,往往会在某句话停顿片刻,去感受这些语言所带来的魅力。比如,
这个问题就像锦缎上的丝线一样,错综复杂。如果忽略了其中哪怕一根轻纱,整块织物可能就毁掉了。
这个世界就像早晨的一颗星,湍急河流中的一个气泡,夏日天空里的一道闪电,一盏闪烁的灯,一个幻影或一场梦。
佛祖也不知道,到底是我们带着手杖四处游走,还是手杖带领我们走向四方。
《丝》中的会话,一些细节不仅引人深思,还具有极强的幽默作用,让人会心一笑。比如,一个僧人卖给一个年轻人符咒,年轻人要走时,僧人拽住了他。
“一定要严格遵守仪式要求。”顾客点点头,想要挣脱开来,但僧人还没有讲完。“必须准备好七份字符手抄本。”顾客又点了点头,有些不耐烦了。“每个日子都要拿一份抄本出来,和熏香一起点燃,开始念经文。并且——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当着那个人的面念。”买家不停点头,等到僧人终于放手,他立马消失在市集的熙攘之中,像一只叼了块肥肉的老鼠。
“这是什么样的法术?”赫连翠问,她看到了刚刚那一幕,“看他激动的样子,好像你向他传授了永生的秘诀一样。”
“一个不幸陷入爱情的人。这个法术可以将他拯救出来,只要他下定决定去做。他追求的女人会觉得他疯掉了,因此离开他。在这之后,他还要经受一些时日的苦楚,但最后会痊愈的。”
这个僧人的办法,确实是医治失恋、单相思等症候的最佳药方,只是,要防止被客户打成相片。
四、风光元素
《丝》是很适合被改编为电影的一本书,丝绸之路的旅途极为艰险,但也极为壮观,书中所涉及的风景具有着纪录片的质感。读这本书,不仅是在感受探险过程中的惊心动魄,也是在进行一场灵魂上的西域之旅。
陶鲁斯一行从拜占庭出发,一路上,他们在大海上行船,在大漠中跋涉,看到了丝绸之路上大气磅礴的千面之美。他们走过已经消失的罗布泊和古城楼兰,走过已被摧毁的巴米扬大佛,走过山中的奇境大雁寺,走过韦纥人美丽的冬季营地。这一路都是与人间迥然不同的西域风情,蛮荒、苍凉、雄浑、宁静。
在当前的城市生活中,幢幢高楼和人潮人海阻挡住我们的视野,把我们囚禁在眼前的苟且之中,让我们看不到远方那诗一般的辽阔。读书,便可以让我们在斗室之中,让灵魂跟随着文字的脚步,去领略异乡的风景。
迪尔克•胡泽曼所写出的这本《丝》,便是在历史、魔幻、哲理、风光等多种元素的共同组合下,所形成的一部神奇的小说。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书的中国角色农娥和她的儿子冯,一个刁蛮凶残,另外一个怯懦幼稚。这两个角色,应该源自西方对于中华戏曲或古代小说中的脸谱化印象,其中,农娥带有封建家长式形象,冯则带有多情的文弱书生特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文明迥然相异,迪尔克•胡泽曼又主要以罗马时代为研究主题,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在了解上并不深刻,而这也是西方作家的通病,因此,从这一点上,倒是没有必要苛责。但同时,这也督促国人,更应该把中国文化推广出去,让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文化去改变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