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弄清楚别人问题和目的再回答。用熟悉的话说就是先审题,再答题。
我们习惯了应激式的回答别人的问题,很多时候一股脑把知道的真实情况说完了,最后发现被对方套话了利用了,后悔不已。
之所以这样习惯性的去回答大概率是我们一直作为弱势的一方导致的被动应答,在心理上有一种隐秘的无意识配合对方,满足对方意愿的冲动,其目的可能是为了不让对方失望,讨好对方获得别人的认可。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我希望你能逐渐开始去尝试着当别人问你问题的时候能开始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也问一个关于对方问你的问题的问题,最好能让对的那个感觉到你为了认真回答他的问题需要先弄清楚一些情况和必要的信息,引导对方先回答你的问题。
当你弄清楚了对方的问题,特别是对方的目的之后再结合自己的判断,决定如何去回答对方的问题,如此以来,便把交流从被动应答配合转移到平等交流上,在没有充分必要的信息支撑之前,最起码能让自己不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这种互问问题的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平等交流和沟通,而在缺少必要信息的情况下一味的去回答对方的问题是被动式的配合的不平等交流。
晚上自己要出去吃饭,于是便有了以下对话。
我:我要出去吃饭了。
妻子:你要出去吃啥?
我:要给你带吗?
妻子:………
我们抛开角色和关系不谈,只说谈话节奏和内容,就能发现我是如何通过问题切换谈话的主动权的,当自己将谈话的主动权巧妙的抢过来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就偃旗息鼓了,给自己避免了可能不必要的麻烦。
现实生活中,不管对方是谁,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争取谈话的主动权,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相互的需要程度,不同的场合,不用的对象进行灵活调整,而不是一味的去反问,那样就略显迂腐了,总之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每个人都想掌握主动权,也都想在掌握充足的必要的信息之前保持观察,不轻易作出判断和决定。基于这个前提,相互之间的打太极和来回试探开场白情感铺垫等成为必要的手段。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前几句基本都是废话,但这些废话却可能奠定整个沟通好的总基调,换句话说,相互试探的几句话可能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果,一个开始就配合的人最后在结果上很可能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最后不得不在为了保持自我言行一致的情况下吃哑巴亏。
事实也证明,这种情况极其常见。我们经常在开始就表露真心,殊不知这一切在别人看来是一种不成熟的幼稚的行为,但做最重要的是最后往往因为自己的真诚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新的一年,当我们勇敢问一句:你要干嘛?你问这个干嘛?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努力用行动去了解别人的目的,即使通常语言也会骗人。但知道了哪怕一个假的被掩盖的目的,也比不知道要强。
因为如果我们知道的是假的目的,那么我们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对方的误判从而影响其自身利益,所以对方为了要拿到真实的信息,那么也可能用真实的信息来换,这样便能确保我们自身的利益最起码不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受到伤害。
请问,你问这个干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