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总也播不了的《撒野》,让我对《小巷人家》多了不少期待。
也是没想到,这样一部差着辈儿的年代剧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一口气刷完几集,期待中的成年三人组(关晓彤、范丞丞、王安宇,排名不分先后)还未悉数登场,倒是被蒋欣饰演的宋莹圈粉了。
01 刺儿头?
上世纪70年代,苏州第二棉纺厂。
迟迟未公布的第一批分房名单,成了厂里最近的热议话题。
下了夜班的宋莹回到女工宿舍,因为丈夫出差,自己又要三班倒,只能把儿子林栋哲带来宿舍暂住。
但栋哲过于调皮,宿舍里的同事们纷纷吐槽,称会影响她们休息。
对此,宋莹不声不响,直接给儿子收拾好,抱起来就往外走。
在半夜十二点,敲响了厂里房产科张主任家的门。
把孩子往人家里一塞,转身离开。
房子问题不解决,孩子就在您家里住了。
加上儿子林栋哲的配合,吵闹声很快引起了左邻右舍的注意。
上个世纪的厂里家属区,邻居知道就等于全厂都知道了。
虽然宋莹只是初中文凭,但在制造舆论方面是一把好手。
要么解决房子问题,要么取消三班倒。
别说,经她这么一闹,房子还真就到手了。
新家两间房,隔壁邻居一家四口,丈夫还是学校老师,这让宋莹心中更加开心了。
宋莹的新邻居黄玲(闫妮饰),同为纺织厂女工,丈夫是高中数学老师,下有一双儿女。
原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房里,丈夫庄老师(郭晓冬饰)给学生讲个题,左邻右舍都得跟着一起接受文化熏陶。
这下有了新房子,也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庄老师被调去封闭式高考阅卷了,搬家这天,黄玲只能一个人蹬着三轮车,带着孩子,以蚂蚁搬家的方式一次次往返于新旧房子之间。
刚踏入新家院子,迎接她的是宋莹和邻居的骂战。
为了一个排污口,宋莹和隔壁院子的邻居争吵不断。
一个排污口,堵了通,通了堵。
最终只能以一种谁都别好过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
高考恢复,不少学生来庄老师家问问题。
这天,两个备考生一大早就来登门拜访,下了夜班的宋莹正在补觉,。
这下直接激怒了宋莹,冲出来直接给两人一通教育。
邻居试图劝架,被宋莹直接回怼。
看见黄玲在切肉丝,得知是给公婆做的,宋莹立马“阴阳起来”:
年纪大了不好消化,多放点胡萝卜和南瓜丝。
可以说,几乎每一集都少不了宋莹的呛声。
她凭着一己之力,成了厂区的知名“刺儿头”。
02 嘴替!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虽然,宋莹是个不折不扣的刺儿头,却也是全剧最讨喜的嘴替。(没有说其他角色不好的意思。)
她的每一次无理取闹背后,都有着恰如其分的理由。
别人以为是宋莹和儿子里应外合耍无赖,才嚎出了这么两间房。
但实情是,这套房是用丈夫武峰(李光洁饰)在压缩机厂的房子换来的,完全符合分房政策。
宋莹本身在厂里就是一把好手,业务能力抗打,态度认真负责,凭资历绝对够得上分房资格。
只不过这种福利分房,具体给谁有时候还真不一定看资历。
当然,为了这套房,宋莹也是付出代价的。
取消了这一年各种评优评先进资格不说,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刺儿头。
前一个代价,宋莹不那么在乎。
评优评先进本来就是为了给分房加分,现在房子都有了,谁还在意那三瓜俩枣。
不得不说,宋莹的通透从这一刻起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21世纪的牛马,看到她这番话兼职不要太能共情。
目的都达到了,再内卷就成内耗了。
她在乎荣誉,但更懂得自洽。
至于后一个代价,那她是真不在乎了。
武峰提醒她说话要注意,别事情做了还要落个好。
但宋莹表示别人怎么评价不重要,主打一个不能自己受气。
就说排污管这事。
隔壁院子的人为了给自家院子砌个水池,于是在宋莹和黄玲家院墙上打了个洞。
自家倒是干净了,污水全排到别人院子了。
江南雨季,进出都要蹚水,蹚的还都是污水。
黄玲性格不争不抢,抹不开面子,加上丈夫不在家也没个帮手。
宋莹这一吵,不是为自己出头,是为了两家人的正当利益据理力争。
句句在理,直戳要害。
至于怒怼备考生,倒也不是宋莹不够通情达理。
主要是他们来的频率过高,且不分时间段,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黄玲试图拒绝,却被考生质疑分不清轻重缓急,言下之意所有人和事都要给高考让道。
要不是宋莹,周围邻居都要跟着受苦。
事后,得知落榜生没有找到工作,宋莹还叮嘱武峰帮对方在厂里找找工作机会。
你以为她是不孝顺老人?
排队买肉吃定量的年代,黄玲的公婆却以庄老师是长子为由,厚脸皮地要求一拖三(老两口+弟弟妹妹两家人)。
被PUA惯了的庄老师觉得理所应当,黄玲和两个孩子却要因此受到牵连。
宋莹深知黄玲的公婆是多么难缠不讲道理的人,所以才这样说逗黄玲开心。
她是非分明,并没有受时代观念的限制,认为作为儿媳就该一味地委屈自己,满足老人不合理的要求。
筱婷生日,宋莹请黄玲和筱婷一起去松鹤楼吃面,还特意强调都别带儿子一起,并且劝慰黄玲不要因此又负罪感:
不是什么时候孩子都要放在第一位的,当妈的吃顿好的又不犯法。
妈妈为自己着想,并不是自私的事。
过日子也一样,得为自己为自己家争取,别人是指望不上的。
看到黄玲婆婆的刁难,她把自己辛苦攒下的买电视机的钱拿出来,让黄玲去给图南买辆自行车,方便孩子上下学。
她说,挣钱就是花的。
她每天给儿子的饭盒准备得满满登登,是想借机贴补图南,平时舍不得吃的零食也拿来和图南、筱婷分享。
黄玲夫妻俩吵架,她让儿子悄悄把图南兄妹带到自己家来。
还特别叮嘱,只说是过来吃烤红薯。
既保护了两个孩子的心灵,又顾及了黄玲夫妻俩的体面。
邻居老吴再婚,别人都在夸他的彩礼,说他有能耐。
只有宋莹点出要害,老吴坚持上了半年的全班,才攒足“三十六条腿”的木料钱,节假日抢着上班,赚加班费贴补家用,才有了一半的“三转一响”。
别人在起哄新娘子,忙着闹洞房。
只有宋莹在里屋给老吴的女儿姗姗梳头,再偷偷别一个小女孩都喜欢的发夹,塞一瓶有点奢侈的雪花膏。
后妈偏心自己孩子,父亲又不够细心。
因此,宋莹才格外关心姗姗和弟弟的感受。
虽然她总是把有道理的话,讲出了一股不讲道理的感觉,但对别人的好却是不动声色的。
看着是刺儿头,其实是那个年代少有的人间清醒。
03 下一部电子榨菜?
不管《小巷人家》会不会成为下一部电子榨菜,但宋莹绝对是我的互联网嘴替。
她和黄玲的这对姐妹花CP,就是到目前为止的追剧动力,实在是年代剧中“Girls help girls”的典范。
谁不渴望有个宋莹这样的好邻居、好朋友?
一条小巷,两户人家,数十年风雨。
虽然我们很多人未曾经历那个年代,但代沟是时间上的,不是情感上的。
我们都或多或少从父母那里听说过那个年代,当这些“听说”被具象化地演绎出来,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也跟着经历了一遍。
代入感,是《小巷人家》给每个人提供的一次时空穿越体验。
无论你是否曾从那个年代走过。
买东西要凭票,高考恢复,知青回城,个体经济……
晚饭后聚在周边唯一一个有电视的人家里看电视;
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里搭出隔间、阁楼……
这是那个年代的常态,也是年代剧的基础标配。
你可以发现,庄老师第一次去参加高考阅卷时,还是用扁担挑着行李。
等到第二次去阅卷时,已经可以拎着行李去了。
这些细微的差别,象征着时代的进步。
除了细节上的用心(其实也是这类剧的标配),还有人设上的讨喜和演员的适配。
不需要什么伟光正的高大形象,每个角色就像是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的,是立体的,无所谓极恶极善,他们身上有抹不去的时代局限。
也不需要多么光辉震撼的事迹和箴言金句,一切归于平凡。生活琐碎,家长里短,缝缝补补里拼凑出生活本来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