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杨老师课堂 PET父母效能(二)

杨老师课堂 PET父母效能(二)

作者: 思维的勇士 | 来源:发表于2023-04-25 08:22 被阅读0次

    PET行为第二窗口——无问题区,就是我没有情绪,你没有情绪,双方都没有问题。

    无问题是防火,有问题是灭火,防火重于灭火。我信息的意思:就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去评判别人的行为,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方是怎么想,他要怎么做,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真实的表达自己,不委屈自己,也不指责别人,更不逃避问题,坦然真实地面对生活。强调我们要表达的是“我——信息”,而非你的信息。

    无问题区使用主要这三种:表白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和肯定性我信息。

    一.表白性我信息:就是告诉别人你的想法、感受、兴趣等。清晰传递、不带指责地告诉别人事实。

    例如:

    1.妈妈,我不喜欢你一回到家就进你的房间,我想要你去看一下我的收拾好的玩具。(你信息:你回家就进你的房间,我真的很生气你不去看我的玩具。)

    2.妈妈,我不喜欢你说这句话——吃饱饭才能去玩。(你信息:你说这句话让我很不讨厌)

    3.我喜欢放学来接我的时候,你能带我喜欢吃的来接我。(你信息:你要带好吃的来接我放学)

    4.妈妈,我不想要你去上课,太久了。(你信息:妈妈,你去上课太久了,我很讨厌)

    这里,都是以第一人称,以“我”的角度直接说出“我的感受”,没有上升到“你”及“对你评判”的角度。

    二.预防性我信息:就是提前告知别人即将发生的事情,给他人一个心理准备。如果把预告沟通到位,可以有效的减少孩子70%的问题,可以增加孩子们调整自己行为配合我们的几率。一般来说,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发预防性我信息的,能够让孩子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例如:

    1.我希望你在我开车前,绑好安全带。

    2.我午休需要一个小时,接下来我不希望被打扰。

    三.肯定性我信息,用在孩子正向行为发生的时候。由三部分组成:描述行为+感受(归属感)+正向的影响(价值感,对象包括自己,他人,环境)。也就是肯定别人所做的事情:别人做了什么,让你产生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正向的影响。和表扬不同,表扬什么可能带来操纵的内容,是让孩子建立外在的评价体系,没发建立成长型思维,有风险。鼓励责是,让孩子看到自己行为的价值,看到自己的力量,建立的是孩子内在的评价体系,他也能更尊重自己的行为及给他人带来的感受。

    例如:

    完整的表达:“你帮妈妈拿拖鞋,妈妈就不用自己拿了,我觉得好开心啊。”(行为:你帮妈妈拿鞋,影响:不用自己拿了,表达感受:开心)

    当然不一定要完整的三个部分,你可以说:“哇,帮妈妈拿拖鞋了啊”(肯定行为)

    也可以说:“谢谢宝宝帮妈妈拿拖鞋,妈妈好开心啊!”(肯定行为+表达感受)

    PS:思维的方式有固定型的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我们不经意间,对孩子说的,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的话语,很多时候会把孩子框在那里,把他的思维和认知边界不断变小,固化以后再去打破会很难。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始终保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会主动去打破很多认识,边界的拓展能力会不断增强,由此带来的成长也是不可限量的。作为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有太多负面评判,如:你总是把玩具弄得乱糟糟的。“总”是一个带有习惯且情绪化的描述,是固化的思维,把自己也把孩子框在那里了,没有看到未来孩子可以有的改变。好的表达是:宝贝,妈妈看到你把玩具都放在地上了,妈妈走路的时候差点滑倒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呢。

    行为窗口的第三个区———父母处在问题区。

    当我们处在问题区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我,也可以改变环境,还可以改变孩子

    如果要改变孩子,我们沟通的时候,常用的12块绊脚石(你信息)会阻碍孩子改变或者是影响亲子关系

    这时候用 面质我信息(面质的意思是面对面沟通),它是描述父母本身的,是真实的,而不是指责孩子的。它还能够让孩子产生有益的改变

    一个完整的面质我信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孩子的行为+我的感受+孩子行为对我的影响

    “你昨天作业没写完,老师给妈妈打电话批评妈妈了,妈妈觉得很为难。”

    “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放到客厅的地板上,妈妈经过的时候,担心被绊倒。”

    真正好的沟通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破坏彼此的关系,还能帮助孩子成长

    你信息(以你开头)往往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控制。贬损性你信息 还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总结:

    无问题区时———肯定性我信息、表白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

    父母处在问题区———面质性我信息


    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玩具乱扔,上学迟到,做作业不认真,到点不睡觉,让你一个接一个地讲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的行为父母不接纳,希望孩子能够改变,所以是父母处在问题区。

    往往父母处在问题区的时候,孩子也很容易进入问题区。最后变成双方处在问题区。

    对父母来说,孩子的行为只分为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

    判断接纳与否看父母的感觉。

    你觉得挺好没问题,就是可接纳的。你觉得不满意,希望他改变就是不可接纳行为。

    影响我们接纳线的三个因素:自我、环境和他人。

    每个人不一样,他的接纳线就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行为,有的父母觉得没问题可以接纳,有的父母孩子这样做不行,不能接纳。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很多行为我们都能接纳,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多行为就接纳不了。

    环境不一样,也会影响我们的接纳线,在家和在公众场合同样的行为,我们的接纳度也会不一样。不同的孩子,我们的接纳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对儿子接纳度就比较低,对女儿的接纳度就比较高。

    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父母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时刻不变,也不可能时刻都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

    那么,当我们处在问题区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我们不接纳,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这个也可以从自我、环境和他人这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第一,自我。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比如孩子不收玩具,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允许孩子在某一个发展阶段就是这样的,反正一切终将过去,孩子不会一直这样。比如我们自己做好榜样,他收不收随他。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方法,但是这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如果你就是觉得孩子应该收拾自己的玩具,他不收你想要纠正他,这个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环境。

    孩子不收玩具,你也可以改变环境,比如减少玩具的数量,让孩子的工作量不那么大。或者增加收玩具的趣味性,给他一个专门送玩具回家的小拖车,或者用唱歌的方式带孩子一起收玩具。这个也可以,这是改变环境的方法。

    第三,他人。

    让孩子改变,我们也可以用沟通的方式,让孩子改变,让他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的习惯。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有至少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没有哪个方法是唯一正确的,遇到事情的时候,试着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看,这样就不会固化在一定要怎么样,不怎么样就不行的圈圈里了。

    我们讲一讲第三种方法,当孩子影响父母的时候,如何通过沟通,来让孩子改变。

    当孩子影响父母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怎么和孩子说的?就拿孩子不收玩具为例吧,父母们通常都是这样说的:

    “赶快把玩具收了!”

    “知道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来,赶快收了!”

    “你不送玩具回家,玩具会伤心的哦!”

    “唉,你为什么不收?你自己玩的你为什么不收,你能讲出个道理来吗?”

    “你再这样我就发脾气了啊!”

    “如果你不收,以后这些玩具就不要玩了!”

    .......

    说来说去,有没有感觉很无奈,简直想要摁着他的手让他收,看看谁搞得过谁的感觉?更绝望的是,你是搞不过孩子的,即使你这次逼着他收了,他下次还是不会收。

    就算他以后也养成了收玩具,收书包的习惯,可是你不知道他的心理到底有没有受到伤害,这样沟通,怎么着父母都是输家

    在倾听的时候,12块绊脚石会让孩子情绪更加激动,导致沟通失败。那么在当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这十二种沟通方法,同样也是绊脚石,分别是:

    命令、威胁、讲道理、建议、说服、批评、赞美、嘲讽、分析、安慰、提问、转移注意力。(孩子处在问题区时是绊脚石)

    当我们用这十二块绊脚石的时候,往往没有效果,孩子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而且容易损害亲子关系,孩子感觉会很不好。

    12块绊脚石都是以你开头,你怎样怎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你信息。比如你自己的玩具应该自己收,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等等。

    这类信息发出去,往往会让人感觉到被控制,什么都是大人说了算,孩子愿意听你说话吗?(你信息)

    甚至有些你信息是带有贬损性质的。你怎么那么烦人呢?你看你这邋里邋遢的样子,等等。

    这类信息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不好,他不光做了不好的事,而且他还是一个不好的人,这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你信息)

    如果你对孩子说的是:“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放到客厅的地板上,妈妈经过的时候,担心被绊倒。”

    孩子听到了,不管是否改变他的行为,但是至少,他不会认为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孩子也会明白,即使他做了不好的事,但他还是一个很好人,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信息)

    那后面这种说话的方式,就叫做我信息。

    无问题区时,三种我信息——

    肯定性我信息(肯定别人所做得事情,行为+影响+表达感受)

    预防性我信息(打预防针)

    表白性我信息(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等)

    当我们处在问题区时,我们用的“我信息”不是前边三种,而是一种新的我信息,叫“面质性我信息”。

    有人一看到面质两个字,就有点紧张:面对面质问啊,会不会发生冲突啊。事实上,“面质”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额头碰额头,也就是面对面沟通的意思。

    面质性我信息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描述我的。比如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第二,它是真实的。它是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比如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放到客厅的地板上,而不是说你东西总是放得乱七八糟的或者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我信息不会责备或评判任何人。

    第三,能让他人产生有益的改变。你打骂孩子,逼着孩子收玩具,写作业,孩子也有可能听话,但这个改变不是有益的。他是被迫或者被骗改变。

    真正好的沟通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破坏彼此的关系,还能帮助孩子成长

    一个完整的面质性我信息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孩子的行为、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行为对父母的影响。比如:你昨天作业没写完,老师给妈妈打电话批评妈妈了,妈妈觉得很为难。

    不管是孩子处在问题区还是我们处在问题区,这十二块绊脚石都会影响我们的沟通。那有没有人学了以后,就能够做到从此不再甩绊脚石的?

    就算你有很多觉察,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甩绊脚石,包括P.E.T.的创始人托马斯戈登博士,他也在书里写自己偶尔也会控制不住用绊脚石。

    甩绊脚石并不是错误。绊脚石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只是我们现在有一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叫做P.E.T.,你可以试试这种新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如果用不出来,那就接纳自己偶尔没做好或者暂时做不到。

    关系银行有存有取这个很正常。

    我期待的是,我们学了这个以后,多了一种新的选择,而不是多了一些恐惧,不敢说话了。不管你对孩子曾经做过什么,比如打骂孩子,不搭理孩子等,都不要自责,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事情,绝大部分妈妈都曾经做过,包括我。

    面质性我信息的三大要素:

    1,对孩子带来困扰的行为,非责备性的行为描述,不要有评判,批评的字眼。

    如:我看到玩具散落在地上了。

    2,带来具体的,明确的,不必要的影响,描述具体明确的影响。

    A,这个影响是会花费时间,金钱的。

    B,会阻止你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C,造成身体或者感官的不舒服(需要说出来,帮孩子建立身体的界限感。)

    D,导致丧失部分或者全部的物品。

    3,对于具体明确的影响,可以描述感受。

    感受分为元情绪和第二情绪

    元情绪:最深层的。如:我对你很生气。

    第二情绪,加深了,如:我感到很失望。

    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尽量用元情绪,直接把感受说出来,不要往上堆。

    这里有NLP的一个理解层次可以参考:

    三,转换孩子的解释风格

    孩子的解释风格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

    1.永久性:坏的事情是否总是会发生?(如:永远,从来)

    低自尊者总是认为在自己身上坏的事情一定会经常发生,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偶尔性的。

    例如:

    我永远学不会跳神(孩子,你的意思是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学会跳神是吗?那你觉得没有学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2. 普遍性:即使好事发生,低自尊者也认为是运气,相信坏事是普遍发生的。

    例如:

    我什么也做不好(孩子把一个事情全局的灾难化了)

    回应:你的意思是你对这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不满意是吗?

    3. 个人化: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

    对于低自尊者而言,当事情发生时,总是先归咎自我,认为都是自己的问题。

    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把问题全部归结于外部,而是正确看待问题,厘清责任归属。

    例如:

    猪妈妈让三只小猪去打酱油。

    第一只小猪:妈妈,我回来的路上摔跤了,所以酱油只有半瓶,我什么事也做不好。

    第二只小猪:妈妈,我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跤了,但是你看,还有半瓶酱油哦。

    第三只小猪:妈妈,我回来的时候没看清楚路摔跤了,瓶子里只剩半瓶酱油,然后我又拿自己的零花钱,把泼出去的酱油补上了。(这里,是如是归因,不悲观的同时承担了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老师课堂 PET父母效能(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bp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