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顿瑜法师: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各位来宾,今天早上是华严心夏令营东方问禅的时间,华严寺的夏令营这几届以来都有这样新的栏目,就是华严论坛。华严论坛自201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夏令营就成功举办了七届。在论坛当中有大和尚,各位法师,以及佛门中的居士,还有全国各所高校的有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真谛的学者、学生一百余名一起齐聚华严法堂。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主席台上的各位嘉宾。
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华严书院院长、本寺方丈上印下觉大和尚。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冯焕珍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何方耀老师,广州市国学院哲学院,研究西方哲学、唯识学的谭习龙老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张少科老师。本寺监院顿瑾法师,本寺知客顿汉法师,本寺禅堂维那大信法师,本寺书记觉海法师,本寺知客觉修法师,本寺书记顿律法师,本寺书记顿行法师。大家欢迎。
《华严论坛•东方问禅》论的不是世间的曲调;问的不是世间的流言,而是回归自性本地风光的法语,我们通过法音的流畅,能够给世间送一股清风,给炎炎夏日送去一份清凉。普贤菩萨依十大愿成就菩提。十大愿涵摄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规范身心到更好地行持菩萨道,从如何待人接物到处置我们这颗浮躁的心。今天,我们的论坛也是依十大愿王展开,普贤菩萨依十大愿王成就菩提。如何去规范我们的身心,如何去发挥我们的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讲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安置我们的这一颗平和之心,十大愿王有很高的指导。首先,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恭请本次论坛主席大和尚做主题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上印下觉大和尚:各位营员,大学生夏令营今天进行到第六天,今天就是《华严论坛·东方问禅》。今天举行论坛·问禅,让大家学习的这几天,加上大家平常学佛的体会,在此平台以问答的方式互相交流。我们寺院,是以经命名,东方寺也是一样,华严寺引的是《华严经》,东方寺引的是《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就是《药师经》,药师佛的世界是在东方。这几天,法师、老师们围绕《华严经》讨论。佛陀在世间讲经四十九年中,《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有八十卷,量很大,所以佛教有一句话就是,“富贵的华严”。因为《华严经》的核心宗旨就是事理圆融,也就是事情跟理论,学跟修,要圆融一体,这个告诉我们,在修学过程,都要做到事与理圆融。《华严经》八十卷里面,其中有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夏令营期间有法师专门讲过。在《行愿品》当中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来表达《华严经》的核心思想。普贤十大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从前面一者礼敬诸佛到九者恒顺众生,说的就是有相的做事方法,最终要回向到无相的菩提道当中去。《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行愿品》很有代表性,华严论坛、东方问禅,是引本经作为主题。中国的文化广义来说就是东方文化,而东方问禅结合了国家一带一路的精神,向其他国家的人弘扬东方文化,体验东方文化。在东方文化这里佛教的文化是有代表性的,今天的问禅,就是以这个目的为宗旨,我先讲这么多。
顿瑜法师:大家对大和尚都应该熟悉,大和尚是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对禅法非常精通,大和尚现任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华严寺方丈。在他未来的宏图里面,是要推动东方寺建设,未来华严梦要做到十方法界,我们掌声感谢大和尚!
大和尚给我们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然后有请冯老师给我们做个发言,冯老师对研究隋唐时代的华严学,以及对禅宗有很深的研究,我们掌声欢迎冯老师!
冯老师:尊敬的大和尚,主持人,各位法师,营员们,今天论坛的主题跟我昨天的讲座是一脉相承,不仅一脉相承,我自己的体会是华严禅,日常修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普贤十大行愿。如果平常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不把普贤十大行愿落实下来,精勤修行的话,那么后面讲的修华严圆顿止观就没有基础,就类似于火候已经比较到位了,在比较关键的时刻,行愿品是进入华严禅的最后一关的工作。所以无论是昨天讲的修圆顿止观的三种根器的禅法:上根器修的华严禅,依佛智慧,一念与一真法界相应;中根器的观修华严六相圆融,总别成坏同异之理。知道了六相相互之间融通无碍的关系,把其推广到整个法界所参的华严禅,这是对下根器的。修三重止观,先修真空观,破凡夫的实体执着,再修理事无碍观,破二乘的偏空执着,再第三步修事事无碍观,安住无碍境界,这三个层面的修法,都必须建立在普贤行愿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围绕普贤行愿来共同学习,也就是向华严三圣问禅。
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是华严三圣。我们其实在向这三圣问禅,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普贤行愿共有十个。《华严经》常用十来表达教理,这是观行和果位的内涵。华严宗第三代祖师贤首法师有过一个开示:十表示圆满。从一到十,确实是一个基本的数字,再往后他就是不断地叠加,就是这个基本数字的不断地重合和组合。所以,用十足可以表示或彰显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以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交参无碍,帝网重重的妙有的境界,这就是华严华藏一真法界的境界。普贤十大行愿:第一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第四忏悔业障,第五随喜功德,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回向。这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归纳:从菩提心的角度来归纳,十大行愿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上求,一个方面是下化,菩提心就是上求下化。前面的八大行愿,侧重于上求菩提,最后的两大行愿,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侧重于下化众生。另外,从自利利他,来归类。凡是侧重于自修的愿行,就可以把它归入自利的方面,凡是侧重于利他的愿行,就把它归结于利他。其实这些归类都是一种方便,区分是在于方便于我们记忆,我们有了记忆之后就把它落实下来。所以,我觉得,华严十大行愿是有一个完整的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的程序,乃至于从六度三学的角度都可以做个归类。每一个来参加夏令营的学人,如果能找到了一个法门,把它归类好之后就能够纲举目张,顺藤摸瓜,把所有的法义像一条线那样把珠子串起来,不散乱,不错位。如实地记忆行愿品里所开示的法义后才进一步地去把其落实修行。我修《普贤行愿品》的体会是这样,最好是每天都诵一遍,诵一段时间之后自然就会背诵。因为《普贤行愿品》大概是六千来字,包括后面的偈颂。但是有些人只背偈颂,或者说只背前面的长行,这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无论是背偈颂还是长行,法义都是完整的。后面的偈颂是重复前面长行的内容,但是如果你两部分的内容都会背,确实更加完美。这部经为什么能够被历代高僧大德的重视,包括我的师公本焕老和尚,因为《普贤行愿品》不仅是日课,而且是发大心。本焕老和尚在五台山的时候,刺血写出了《普贤行愿品》整一部的经典,华严寺大殿四周的墙壁上的《普贤行愿品》就是以本焕老和尚的血经为蓝本镌刻上去的。能够得到历代的高僧大德发愿来读诵、受持、书写、宣说,《普贤行愿品》确实是非常殊胜。可以说,修得《普贤行愿品》之后,不仅领悟华严禅,什么禅都领悟了。昨天我提到,禅是不局限在任何宗派里面,又不离各个宗派,因为禅可以开出任何宗派,而各个宗派又回归于禅,所以今天华严寺讨论这样一个主题,我确实觉得意义非常深刻。
顿瑜法师:非常感谢冯老师。昨天我们听了何老师的一节课,大家都觉得冯老师是带领我们观修华严菩萨的境界,回归庄严的华藏海,何老师又能够从庄严美妙的华藏海当中出来,出生无尽的度世方便,大家都觉得受用很多。结合生活,我们该如何去修行?同学们可以依于一者礼敬诸佛直到十者普皆回向,这十者去做一些探讨和实践。何老师昨天给我们讲的恒顺众生,而今天我们请何老师给我们说一下十大愿王修行的意义。我们现在掌声来邀请何老师!
何老师:印觉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们好!冯老师对《华严经》和华严禅都非常有研究,老实说我对《华严经》和华严禅只有皮毛的了解。摆在我面前的是大和尚亲自题名的一本《普贤行愿品》,还有一本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华严寺是来自于《华严经》,还有一个东方寺,大和尚的意愿就是要建成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以药师佛为主题的这样一个寺院。刚刚冯老师说平常持诵《普贤行愿品》,我是持诵《药师经》。我个人觉得,佛教的经典,无论名相多复杂,只要感觉跟你相应,都可以持诵,正如《金刚经》讲的,它是你渡过苦海的船。
我为什么选择持诵《药师经》,因为《药师经》在我身上曾经出现过感应,所以我每天都坚持诵药师经。我运动完盘腿坐下来,时间短的话就诵十二大愿,如果时间长的话,就诵整部的《药师经》。持诵经典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呢?持诵跟阅读是有差别的,阅读是要理解意思,持诵的过程我们除了要理解意思之外,还要把我们的心清净下来,慢慢地,最后我们是要听到自己持诵的声音,感觉这个世界什么都没了,用佛教的行话叫做“打成一片”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就慢慢清静下来。这有什么好处呢?我讲得比较平实,你持诵经典达到了“打成一片”境界的话,心就彻底地放松了,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在经过一个疲劳和繁忙的中间。你经过这样一个训练,得到一个启示,就像计算机一样,出现一个信号。但这讲的不是最究竟的,不是了脱生死最后成佛,那是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从小的受用开始。如果你刚开始念经也好,坐禅也好,让你感觉到很难受,或者说烦恼增多了,那就是你用方法的出了问题。
所以我们才来华严寺参加这个夏令营,请各位师父给我们指引修行的方法,不然就是盲修瞎练,盲修瞎练是会出问题的。所以就像冯老师刚刚说的一样,要有正知正见,正知正见要理解,然后你才有正行。佛教讲闻、思、修:闻就是我们听闻法师讲的佛法,自己要理解,这要与经典相契合;经过自己的思考,最后修是最重要的,要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昨天我为什么要讲到恒顺众生呢?因为大多数人是要离开寺院,进入社会中去,一旦进入社会,就会面对很多的烦恼,生老病死,生离死别,工作上的烦恼。我们学佛第一个就是要对治烦恼或者消除烦恼。把转烦恼为欢喜,就要有方法。《普贤行愿品》十大行愿就是要教我们怎么样把烦恼之心转化成欢喜之心。其实,任何佛教的经典不论是长,还是短,最短的就是《心经》,长的有《华严经》,讲的都是一个道理:怎样让我们的心清净,降服我们的心。
无论是华严禅,还是净土的念佛,或者是禅宗其他派别,最终归结到我们的心如何安定下来。心是最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大家可能禅修过,冯老师也提及,他没有禅修的时候,感觉自己没有妄念。但是一坐下来,打坐的时候,发现妄念特别多。修行人经常举的例子就是:比如一间房子有一个小洞,太阳从外面照进来,房子本来是黑暗的,你发现太阳光束里的灰尘特别多。什么原因呢?平常我们看不见灰尘,因为没有太阳光。同样,平常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妄念,但是静下来之后妄念就显现出来。所以不是说坐下来妄念增多了,而是我们静下来才能看到自己的妄念。看到自己的问题很重要,然后用方法来对治自己的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这就是佛法给我们真正受用的地方。
今天这个问禅,实际上就是希望大家把在修行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看所有的经典,佛教的经典,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都是问答题:弟子问,佛陀答,或者大众问,菩萨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样特别有针对性的,问题直接来解答,而不是那种一本大书,一张一张的。所以希望这个机会,大家能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提出来,然后请大和尚,各位法师,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对治的方法和法门,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只有在生活中体会到佛法给我们带来真实不虚的好处,才能越修行佛法,越能尝到他的甜头和好处。有句话说,好东西要跟别人分享,自己受用了,才分享给别人,你自己没有受用,自己都没有明白,就不可能分享给别人。你没有自利,就很难利他,你没有上求,很难下化。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交流自己的心得。在这个地方,我虽然以老师自命,但是不能回答大家所有的问题,只能和大家交流和探讨,谢谢大家。
顿瑜法师:非常感谢何老师的发言,下面的时间由我们同学来征问。我们可以依于普贤十大行愿,也可以依于学习生活中的疑惑。
营员:冯教授,因为普贤行愿是我第一次接触。我想知道《普贤行愿品》中的偈语是不是中国特有的?比如泰国可能就没有,是不是我们中国化的七言?
冯焕珍教授:这不是中国化的一个佛教题材,在佛经里面本身就有十二部经的说法。三藏十二部经里面有相同也有区别。三藏指的是经、律、论;十二部指的是佛经的十二个题材,十二部经里面有一种诵叫做“重诵”,还有一种诵叫做“孤起诵”。孤起诵就是前面没有散文体表达法义,直接用偈颂体来表达,如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和《唯识三十颂》等等;而《中观论》的四百颂,本身全部是偈颂,这就是孤起颂。在佛经里面也有这种题材。还有一种就是像《普贤行愿品》的表达形式,前面是散文,佛经叫长行,也叫修多罗,通过修多罗的形式表达法义之后,佛陀为了摄持这个法义,让弟子方便读诵,后面重新把这个法义重复一遍,这种偈颂体不仅有七言,还有五言,六言甚至更多,这就是重诵。
营员:以前同学给我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他叫我多看,我看了之后就是害怕,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佛学根底太浅。但我觉得您昨天讲的课特别好,尤其是讲到恒顺众生……我想知道普贤十大行愿与地藏菩萨本愿的冲突和区别?
何老师:你是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和《普贤行愿品》之间的愿有什么区别,是吧?《普贤行愿品》之所以认为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次第特别清楚,是因为他从上求开始。地藏菩萨的本愿是跟药师佛十二大愿又是另外一个侧重点,你是问他们有不同的地方,修学的时候选择哪一个比较合适?是吗?
营员:都可以回答,借这个机会,教授多指导一下。
何老师:两者的区别,个人从义理上讲:如果只是要从念经来修行来讲的话,看哪一个更契合你自己的情况,契合你的基根。比方说就我自己讲的话,《地藏经》我有读诵,《普贤行愿品》、《药师经》有时间的话也读诵。我为什么选择《药师经》呢?是因为我诵的过程中,觉得其跟我有感应。这个例子我曾经讲过的,有一次我咳嗽五个多月没有好,后来到梅州千佛塔,有个同事提醒我到药师殿去诵一下《药师经》。一个晚上诵了三遍,第二天,又诵了三遍。回去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不咳嗽了!这就是有感应,所以我主要是以诵《药师经》为主。从义理上讲来的话,我不想在这里展开,你看哪个比较契合自己。这是我的回答!
营员: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吉祥!弟子有三个问题想请教各位法师,第一个问题:佛门的历代高僧大德,他们在参话头,参念佛是谁的时候,他们所参到的答案是否都是一致的?第二个问题是参话头的过程,我们是专注于参禅推演的过程,还是开悟的那个答案?请各位法师择机而答。
顿瑜法师:我们大和尚是临济正宗第四十六代传人,华严寺在大和尚的领导之下,也在复兴禅法的学修。关于禅修的问题,正好禅堂的维那也在嘉宾里面,请禅堂维那大信法师给大家开示,好不好?
大信法师:其实我过来这边是跟大和尚学习,而叫我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点吃力。刚才同学问到参话头的问题,我觉得在场所有人当中,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大和尚。为什么这样说?如果大家上百度有查到本焕老和尚,就知道坐在这里的大和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了不起啊!你们能够坐在这里,我可以跟你们说,不知道是多少劫所修的福报,所得到的因缘,大家才聚集在这一处,听到这么多的善知识、大和尚的讲法,如果今天你们能够得到,不要说很多,尽管得到一点正知,就能够受用一生了。也许你们现在体会不到,到我这个年纪,四十岁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人生有很多东西都是要时间去沉淀后去体会的。
关于话头的问题:所有法师、祖师在参话头中,所得到的答案是否一样的?因为我没有开悟,不知道。但是按照禅堂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位祖师开悟的因缘和境界,都不是凡夫所能够去测量,并且没有一个祖师将开悟的结果告诉你。每个人的因缘和智慧跟他们所修的行持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说到的是父母未生你前,你本来的面目是谁,这需要你去找,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话头?目的就是将你的心制之一处,如果你的心很杂乱,是不可能得利益,也是不可能入禅定,入不了禅定,你产生不了智慧,禅宗最重要的一个修持的方法,就是要让你在产定中产生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就跟凡夫、愚痴的人没有差别;如果你没有智慧,就只会在世间的尘世中不断地分别,不断用世间的聪明,这些东西都是不究竟的,佛门里的智慧是真真正正地能够把很多人与事,看得清楚明明白白,本源的东西,所以看出家人好像很平常,有句话说“大智若愚”,很多时候,你看得明白了,你反而心里淡定,遇到什么事情都觉得平平淡淡,平平淡淡,这个才是道。谢谢大家!
顿瑜法师:同学还有第二个问题。
营员:倘若我等弟子,另外进行参禅的推演,但是我们对祖师大德的逻辑和推演出来的答案能够理解,并且深信不疑。那么,我等弟子是不是也能获得了祖师当时当刻开悟的智慧呢?
顿瑜法师:这个问题请顿汉法师来回答,顿汉法师在云门寺也做过禅堂维那,在佛学院做过法师,有请顿汉法师。
顿汉法师:祖师大德开悟,你也想开悟,其实不是大问题。有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家都坐在法堂,到中午要吃饭,每天走进这个门都不一样,这意思是说这参禅的过程,虽然是一个话头,但是过程都不一样,走出法堂,到开堂吃饭,每人吃饭的饭量,菜式都一样,但是吃的时候,那也是不一样的。
顿瑜法师:我们有请大和尚结合这三个问题做重要开示。
大和尚:按照祖师大德们的参话头,起疑情,是有规范的。比如,念了一句佛,起了疑情:念佛是谁?这是话的头。你念阿弥陀佛,念普贤菩萨,念地藏菩萨,念的这个是谁,谁在念?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万个东西都是你的,你归谁?一万个念头你都归一,一归谁?起疑情去参这念头。再一个疑情,父母未生我们以前,我是谁?今天在这里,我们是谁?再过几十年,一百岁两百岁我们是谁?疑情有规范,祖师大德们,比喻用这种疑情,把话归一了。我们大家都有体会,我们的念头一天到晚,有多少念头呢?不正确的念头,我们在修行要有正确的念头,但真正在修的时候,连正确的念头都不要了。
释迦牟尼佛讲经49年法没曾说一句话。因为经,在讲当中,就是有文字语言以表达的,有文字语言表达的东西,都是有相的,有相的东西是有生灭的。像今天,我们一年当中就是办一个大学生夏令营,我们的论坛就一天,如果要明年,就是说我们要一年才有今天,明年要有今天这样,不同了,时间过了。所以讲世间的法,都是在变化的,平常通常讲的无常,有物体的东西都是在生灭,祖师大德,看所有的事物中,看什么,时刻起疑情,时刻有参,有参当中还是有生灭。祖师大德在教我们的方法中,参如不参,不参如参,这就是中道的意思。参话头时,有一个照顾话头的过程,话出来前,话没有成话这个时候,这叫照顾话头。不好的话头也好,好的话头也好,好与不好都有生灭的,照顾话头,把这个话头照顾好,照顾得清清楚楚,朗朗密密的。古德形容,如猫抓老鼠,好像我们看到猫在抓老鼠的这种状态,如鸡孵蛋,如母鸡在孵这个蛋。这过程中,就会翻来覆去,起起伏伏,进进退退,但是你都要保护。这蛋不好孵,蛋皮很薄,孵不好就皮会裂,这个可想而知,所以这个很重要,精神必须集中,看得朗朗密密,清清楚楚。那什么样的人能叫开悟呢?祖师大德,也是体会到佛陀当时在菩提树下,静修二十一天,夜睹明星成正觉,这按佛教相来说,缘起性空的道理,全部参透,这都是有相的。佛陀就是看天上的星星 “哦”,一下打开了,大彻大悟。这几天法师和老师们都有谈到这真如义理,一刹那打开。
如果我们讲辈分,师公虚云老和尚,他的开悟是什么呢?就是在禅堂里,他全身空掉,在养息香大家喝茶的时候,有一个人行香,给老和尚倒茶,没有倒好,烫到手了,杯丢到地上,“啪”一声就打掉了,这时候就大彻大悟了但是写了一个偈诵: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所以在禅堂里,祖师们,一喊一呼,香板打一顿,都是在帮助我们提起一个话头,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万个法归一个念头,有一个念头还不行,有一就有二,有二还有三,体会中道的道理,中又在哪里?就好像我的手(师举起手示意)这是一个指头,二个指头是二,三个指头,现在是三个指头,那么一在哪里?夹在中间,在两个指头的中间,所以“一”是一个表法,文字语言所有的,在佛法上的修法,参话头,照顾话头,都是说给你一个念头,尽管一万个念头,都要有一个归一的规范。这规范好比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为什么要礼敬诸佛?先要有规范,有了的庄严规范,习惯就成为自然,就能够入道。
顿瑜法师:大和尚对禅法的开示令大家茅塞顿开,受益良深,大和尚刚刚示意这个指头,本来中指没有动过,但是食指一起来,他就变成了中间,食指放下来就是左边,到底什么是左,什么是右,中又在哪里?就要我们好好参。下来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体会,进行一个提问。
营员:刚才各位法师老师的法语打破了我贪图方便的执念,非常契合我的根性,感恩!
顿瑜法师:有一种领受叫信受奉行,默然就好了,佛教有一句话,叫做:
营员:这几天我们在诵《普贤菩萨行愿品》,我想请问里面的一句话,就是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怎么理解?
顿瑜法师:我们请张老师来回答,张老师对唯识有很深的理解,有请张老师来回答,“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怎么理解?
张少科教授:“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想这是在表达菩萨境界。佛教一直用莲花来作比喻,象征一种菩萨境界。比如《普贤行愿品》讲了很多,楼阁在空中是不能成立的,大树必须要有根,莲花都是从淤泥中,出而不染。也就是说我们在二元对立里,不可能说我们不要烦恼,不要污染,而另有一个纯粹清净。关于菩萨境界,我还在思维计度里,一方面我可以尽量去相应或者证悟空性,规范行为,我还需要深入众生,示现一些行为方便度化众生,然后从各种烦恼中转化为菩提。
顿瑜法师:这个问题是很深,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有请觉海法师来回答,好不好?
觉海法师:“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是用比喻来说明智悲双运的大乘行。以莲花和日月作比喻,行菩萨道要不离开众生。在六道里修行,度化一切众生,好像莲花不能离开水,离开水的话莲花也不存在了;日月也不能脱离虚空而单独存在。修行就好像莲花虽出污泥而不浊,又好像日月不停的在空中转动,不能停留在空中的固定位置不动。说明不能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惑,要放下一切执着,才能成就而得自在。完整的四句话是:“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顿瑜法师:觉海法师刚刚说的就是,莲花在淤泥当中,不被淤泥所转。而日月行走在空中,如果被空所障碍就运转不了。也就是我们说不要被凡尘所染,但是不染凡尘又是空,不入凡尘也不行。第一场时间到了,请全体起立,恭送大和尚,各位法师以及各位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