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抱怨自己没有钱买不了好相机,抱怨自己没有钱没有时间出去旅游,所以拍不出好照片。
人们总是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无能和不思进取开脱,说来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胜利法,他们以为有了这台相机,以为去了这个地方,就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了。就好像女孩子以为买了这个化妆品就能成为闪光灯下最善良的 girl 了,最终再好的化妆品还是敌不过美颜相机的魔力,再厉害的美颜相机也比不上app里的P图神技。
拍照哪儿只是一部相机这么简单。
现如今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可以拍照的设备无处不在,手机摄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每台手机上市的时候都要大肆吹嘘一番自己的拍照能力,多少多少像素,多少颗镜头,在某某评测机构的得分有多少。人们渐渐的都成了数学家,可以记住自己手机关于拍照的每一个数字,像是xx评分 125 分,4000 万像素,f/1.8 的光圈,等等等等,到最后人们都好像忽略了,照片是拍出来的,不是计算出来的。
拍照的便捷并不是一件坏事,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拿起手上的手机记录下眼前的光影,手机上的后期 app 不计其数,我们甚至根本不需了解曝光,也不需要要看懂直方图,更不需要懂白平衡对比度饱和度色阶曲线这些乱七八糟眼花缭乱的术语,只需要记住那些数字让你知道自己的设备其实很强大,再需要简单的套用一个滤镜,就能简单的套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于很多人对于后期的理解就是简单粗暴的「你用什么滤镜?」
拿起相机拍照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对于摄影本质的认识却日渐模糊。本来嘛,大多数人们对于拍照就是出于生活上的习惯,而非主观上的需要。
摄影很难么?摄影其实很简单,只要肯学习,只需要几个月,你可以学会摄影上你所需要使用到的任何理论和技巧,包括相机的操作,构图,如何用光,甚至是后期。
但是能否真的拍出好照片,就要看你是否有一颗坚定的心已经对摄影的热忱了。
森山大道长年累月游荡在新宿的街头,只用一台 GR21 甚至是更简单的傻瓜相机就拍出瞩目的作品,这是坚持。Vivian Maier 在她做保姆的生涯中,拍下了超过十万张照片,这是坚持。虽然拍了几十年都没有人认识她(当然她也没有想过要靠这些照片来成名,一切只是巧合),但是她依然坚持的将镜头对准那些平凡可爱的陌生人。
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一张很有名的照片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自己也能拍出来,但是我们却没看到别人拍下的其他的数以万计的照片,他们没看到这张照片的成功是由一连串的主题托起来的,是数量累积出了质量,就算是我们所公认的大师,我们能够看到的他们的知名的作品数量也是有限的,背后还有数十甚至上百上千倍的那些会被我们称之为「烂片」的作品,成功很少是偶然事件,任何的成功都来自于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失败。
这个过程是是漫长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很多人看不到,他们只想要速成。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有好相机,只要自己到了那个地方,只要自己的模特足够漂亮,他们也一样能拍出好照片。这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但是李大嘴说过:「但凡一个好厨子,啥材料都能做出好菜来,拿好东西做菜叫啥本事?」也许他们可以买下最昂贵的器材,可以环游世界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他们真的有拍出好照片的心态和热情么?他们拍出来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称为模仿,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拍摄方式,他们还能拍出好照片吗?
他们想要拍出更好的照片,所以选择了最好的器材,他们会在意每一个小细节,在意对焦的准确性,在意照片的锐度,在意构图的严谨,拍出的每张照片都想要放大一百倍来比较然后发到论坛上自豪的宣布自己的相机有多牛x。他们拍出了顶级的挂历照,却忽略了对一张成功照片来说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的主观视角所带来的表达。
相机作为我们观察世界的工具,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任何艺术形式,包括摄影,自从诞生以来,都离不开解读。虽然相对于绘画,摄影可以如实的记录眼前的真实,但是这个真实却不可避免的被加上了摄影者本身的主观性。
经典的决定性的瞬间理论,前提是决定,也就是说,是摄影者的主观意念决定了瞬间,随后又被观影者主观的理解了瞬间。这个瞬间的意义,可能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看法。
也许影像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意义,不过是一种连接,是拍摄者与那个瞬间之间的连接,是影像与观看者之间的连接。而通过影像这个载体,能够将拍摄者与观看者连接在一起,那无疑就是成功的。
正是由于这个瞬间的包容性,才使得瞬间得以永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