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亚马逊中国推出的电子书包月服务,读者每月12块就能一次性读上几千本书,其中不乏畅销书的身影,这对死守电子书价格底线的出版商和众多作者而言,震撼的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是要革传统图书出版命的节奏呀!一直以来,传统出版商对于电子书的定价策略就一直遭人诟病,这回好,又是图书电商牵的头,看传统出版商如何接这个招?
这十多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阅读也开始成为不少人新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无线网络大面积的普及,智能手机用户都已经高达6亿了,无线阅读,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们的主流阅读模式。纸质图书的阅读,虽不能说就此没落,但是用“失势”一词来形容,可能一点都不为过了。
书业同仁们,信或不信,残酷的现实就是如此!
对于今天的众多出版商而言,网络时代的到来,最开心的部分,可能还是图书发行渠道的网络化,最出人意料的是消费者图书阅读形式也跟着出现了的网络化,这也就是这些年正版图书的电子书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传统图书的赢利模式所形成的惯性思维,使得传统出版商们并不是真正地有意愿转型为电子图书提供商。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这些年来网络文学市场再怎么风起云涌,也鲜有传统出版商的身影参与其中,之前的传统图书模式日子过得太安逸了!今天的网络文学市场和传统的图书市场之间的关系,从表面上来看,是内容质量和专属出版的区别和争论,其实质应该是两种文化产品运作模式的竞争。谁的模式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运作模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以包月包年为基本产品特征的网络文学运作商业模式,才是互联网文化产品的最佳运作模式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为什么正版电子书市场一直在亏损中徘徊,网络文学市场在争论中,规模却越做越大。亚马逊此番出手,或许就是对传统图书数字化模式转型的倒逼手法,类似于当初图书电商用价格战活剥纸质图书市场的手段一样。
最新消息,图书电商大佬京东,也随即推出了电子书的包月包年服务了!这都是什么节骤呀!
说了这么多,我们关注的都是出版商,是平台方,其实,在整个出版生态圈中,最需要关注的却是数量庞大的作者群。对于一些业已成名的大家或名家而言,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的作品出版,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他们每年推出的作品就目前的行情而言,基本上都属于稀缺资源,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段来运作,选择权都是在这些大家或名家手里的。最难的就是哪些数量庞大的作者群,随着包月读书服务的出现,他们的作品议价权也势必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作品行情前景并不十分明朗!
本来,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作者,在作品变现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处于弱势地位,不管是出版商,还是书商,版税对很多作者而言,都是不现实的梦而已,更多的都是一次性买断。假以时日,如果电子书阅读成为大众的图书消费的主体,包月读书模式,将极大地削弱基础性作者的作品变现收入,从而导致写作将不再是作者收入的动力来源,这可能是未来文学市场的某种隐忧吧!
在国内有数以百万计的,以码字为生的作者或作家。一方面是庞大的网络世界有着巨大的内容需求,一方面是绝大部分作者却根本没法以写作谋生,更多的是把码字当作某种兴趣或业余爱好。一直以来,绝大部分有写作兴趣和能力的人,把图书出版当成自己至高无上的追求,愿意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写作上面,但是现实的无情或市场的残酷,往往使得大家在文学与生活之间无所适从。
即便是出现在图书市场的作品,绝大部分也都是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想想看,每年多达几十万的新书出版量,年销售上万册的新书,不过区区几千种,这是何等的悲哀!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怪读者?怪市场?还是怪作者自己?其中的因素或许是多方面,但是,绝大部分作者的自身影响有限,应该是不能忽视的行业通病之一。
关于作者知名度或影响力,跟图书发行之间的关系,这是很简单的逻辑。一部作品经过千辛万苦,走到了出版这一步,相信无论是出版方,还是作者,对于作品的市场的前景应该是有一定的判断,对于作品的营销空间应该是有一定的预期,然而,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对于很多图书作品而言,没有作者自身这张牌的支撑,临时抱佛脚似的售前营销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发行效果的。
今天的读者由于互联网的缘故,见过的世面,远比之前的人要大得多,眼光自然也会高得多,阅读的选择和标准,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起来。别的不说,即便是某些行业圈为非常有名的作者,出版自己的专著,市面反应也不一定如出版商和作者自己所预想那般好,这种例子天天在出版圈发生着。
但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素人,由于某些因素在网络世界异常红火,其推出的图书作品,销售却火爆异常。其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是某种意义上的作者品牌影响的威力吧!因为信任,所以简单,网络世界粉丝经济,就是理论中的品牌思维的具体表现。网络时代了,作家一定要有“品牌思维”呀!
作品,说到底,想要实现变现,就得以商品的模式去营销。作者作为作品的生产者,仅仅是闭门造车地创作,而不以自身为品牌核心,进行自我品牌塑造,指望出版商为自己重金包装,可能会是一个死胡同。成名的作家跟影视明星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作家的作品无法不断的商演、不断地通告、及各种广告收益等等,作家作品的变现途径是非常有限的。
这就是绝大多数作者心累的地方。
互联网时代之前,谈作者的品牌思维,确实是有些不现实。无论是体制,还是市场,能运作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作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自身品牌的培育和成长。很多时候,对于营销这一词,大家都觉得很复杂、很高深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绝大多数时候,一个品牌的推广和确立,核心工作那项不就是通过文字工作来实现的。
作家又都是靠玩文字吃饭的,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大家缺的或是就是“品牌思维”。一部作品的价值的实现,是需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作品可以视为一部宏大的软文广告而已。
说得直白点,其实我们每个人所看的每一部作品,跟看一部广告片,有什么本质上区别。好的广告,大家会多看几眼,好的作品,大家会多读几遍,品牌营销过程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嘛!既然作品在出版这条道上,有越走越窄的可能性,那么,作家通过互联网+文字来实现自身影响力的提升,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或许才是作家值得努力奋斗之所在。
今天的话题,对于老蒋自己来说,也是有些跳跃。老蒋所想要表达的就一点:作者的每部作品或许都应该成为作家们个人品牌的软文广告。这就是作家的一点“品牌思维”吧!
(作者蒋卫民简介:中国互联网书业专家,“图书试用网•读书人联盟”倡议发起人。微信公众号:laojiangshuqu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