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金融经济学的老师给我们讲过随机游走的理论。用大白话说,就是股票等资产价格随机涨落,单个事件不可预测,但大量的群体随机事件的发生,是可知的,宇宙是随机事件的总和。
举个例子,假设我通过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决定先前100步还是向后100步,那抛完1000次硬币,我可能还会在原点。
但假设现在我们不再是无规律运动,加上了一个趋势呢?那我每次不管是向前100步还是向后100步,我都向前面迈出0.1步,在事件发生次数足够大的情况下,结果将会有巨大差异。
如果把我们的劳动看作资产的话,那么发生的各种事件不可预测,资产价格也将会面临我们不可控的自由涨落。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把握住趋势,才能在经历越来越多的事件之后,出现资产价格的增长。
那趋势是什么样的呢?怎么去把握住呢?
前几天跟人聊到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增长已经到了顶峰,接下来将会进入平缓的调整期,再之后就是衰落,个人难以再拿到行业爆发式增长的bonus,造富神话告一段落。那个朋友立刻说,“那就去做5G,物联网,人工智能之类的嘛!”
这个回答没毛病,这的确是个趋势。但这句话对于个人,没什么太大的指导意义。
趋势分为两种,一个叫硬趋势,一个叫软趋势。
所谓硬趋势,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件。比如人一定会死,这就是个硬趋势。大家都能看到的一些所谓的趋势,比如人工智能时代来临、5G将会爆发等等,可以说是硬趋势。这种硬趋势能够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不能作为我们普通人做决策的依据。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软趋势。
所谓软趋势,是指知道什么时间点,以什么形式发生,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人一定会死”这句话没用,你要是能准确知道这个人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再不济也能去雍和宫附近,摆摊儿算卦,还可以顺手去抖音开个直播,来个互联网算命,分分钟成红人,下半辈子吃喝不愁。同样的,人工智能时代将会在什么时间点爆发,将会对什么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能精准预测这个,哪怕是买这个行业的股票,做长线价值投资,你也能成下一个巴菲特或者芒格。
了解软趋势,是最难最难的事情。需要对行业,对外界,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才能看清变化的价值啊。即便是顶级的投资人,也会判断失误,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那些发了家的人,都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一个渣渣,我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只能大胆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以后也可能会随着我自己不断经历各种事情,去一次次修正,所以仅当交流。如果有哪一点能让你借鉴,就是意想不到的价值了。
首先,是看一个个的人,做选择的背后发生的变化。张五常先生一直声称,经济学不应该划分微观和宏观,因为经济学是关于决策的一门学科。而集体是没有决策的,集体的决策来自于个人决策的总和,再宏观的问题,也应该从微观的个人角度出发。在我看来,不止经济学是这样,分析宏观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回归到个人维度,最基础的常识上。
比如消费领域。女生之前买美妆产品,会去屈臣氏或者商场的专柜,现在会看李佳琦;之前会买欧美大牌,现在觉得用稚优泉的眼影没什么拿不出手的,还可以骄傲地吹一波,我们国货真的超好用啊,性价比超高。而且互联网让信息无区域之别,我老家的姐妹们也同样在刷抖音和小红书,我们在消费观上是拉平的。
毕业工作后,对于社交和陪伴的需求变强烈。就餐和娱乐不光是为了放松,更重要的是满足一种社交场景。于是喜欢撸串和麻小,喜欢果酒鸡尾酒,喜欢刷大众点评找网红店去打卡,喜欢各种桌游。对这些东西的消费开始变成了一种属于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个生活方式是被定义了的,具有社交货币属性的。
第二,对信息敏感,看到正在发生的波动。比如多年之前创业的都是互联网人,但是现在创业的人,很多是宝洁、联合利华之类的地方出来的。这些做过品牌的人,找OEM代工做产品,自己专心运营线上线下渠道,借着互联网的资源,拿到了相当漂亮的回报。比如美妆领域的完美日记,稚优泉等等。
这种爆发的背景在于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代加工和出口行业发展,具有了非常优秀的OEM代工能力,一些大牌的代工厂甚至具有了自己的研发能力。比如故宫彩妆的代加工厂,苏州莹特丽,是香奈儿迪奥雅诗兰黛等一流品牌的加工厂。消费需求出现了变化,培养了一个新兴市场;互联网拉平信息的情况下,传统品牌商无法垄断渠道。新兴品牌商借着已有的OEM的能力和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接下来几年将会迎来行业爆发。
第三,是看宏观数据,大到国民经济的人均GDP、CPI、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增速,或者小到某个行业的增长指数、你所关注的某个公司的财报数据等等。这些数据看起来和我们个人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是经济或者行业的晴雨表,或者是接下来政策的引导方向。
比如,中国的人均收入到了8000美元,这里是个拐点,美国和日本都在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的时候出现了消费品牌的崛起,因为8000美元对应的是消费习惯和观念的改变;比如M2(广义货币)突然超发,那多出来的钱必定会流向可以长期增值的大额资产,比如房地产、黄金等等,可以预见这些资产价格将会增值;行业普遍大裁员的情况下,失业率有下行压力,政府必定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乘数效应拉动基建,接下来将会有基建行业的增长。
最重要的一点,是看见自我价值,知道如何让自己和趋势线match.以上说的这些,都不构成做决策的建议。比如基建行业会增长,可是我又进不去这个行业;人工智能会爆发,我又不懂技术。知道这个有啥用?这里就需要看见自我价值了。
比如我学过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做过教育行业和电商行业的产品经理,爱玩爱闹,喜欢聊天儿听故事讲故事。那么我的优势可能在于有着比较丰富的基础学科背景,对于微观个人的分析和市场分析稍微有点优势;做产品经理养成了一点儿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对零售和教育行业运转有了一些些基础知识;在比较优秀的创业公司呆过,对于产品管理、项目管理、用户增长的推广有一点儿了解;重要的是身边有一些聪明好玩优秀的人儿,大家背景不同,视角各异,也都能给相当多、相当棒的建议。
而行业爆发,也对应着上下游的产业链,每个产业链需要的人,也都有一定的背景和能力的要求。有些是比较好掌握的,有些是需要多年专业性学习,或者在行业内浸淫积淀的。了解自己有的优势和短板,才能选择出一个能够扎根的方向。
说到现在,这篇文章看起来都很虚,毕竟大道理谁都会讲。
看大趋势需要非常宏观的视野和能力,对于普通人而言实在是很难。但是从每天的自我重复中走出来,尽量接触更多的人,听更多的故事,看更多的信息,从中找到小的趋势,做可选择范围内的最优决策。能不能暴富不一定,但至少能让生活有意思起来。喜欢观察这个世界的人,就算最终也没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不会让自己白白来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