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凌晨,李子勋老师过世,心理学界人士无不惋惜,纷纷哀悼。
我得承认,我是个不称职的心理学人。我第一次知道李子勋老师竟然是因为他过世的消息。据说他是一代心理咨询师的启蒙导师(我的心理咨询启蒙来自神秘学),主持的节目《心理访谈》为很多人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埋下种子。(我真的要回去反省加补课了)
我从未接触也未了解过李老师,但是从通过各种悼文和大家的留言讨论,片面地窥见到李老师的面貌——他大约是个可亲、专研、包容与开放,且睿智的长者吧。
“我觉得心理学家是人学家,涉及到人的行为的,所有都要纳入心理学的好奇心中。……实际上,我建议心理咨询师什么书都要读——杂学,因为这些书是人写出来的。”
这是李老师对于自己读书的一个回答。仅这一个简单的回答,解开了我对自己平日读书的困惑。我喜欢读书,读杂书,一度怀疑自己读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书真的好吗?目标是心理咨询师的我,是不是应该读很多心理相关的著作啊?……然而看到有点意思的书,不管是不是与心理相关,还是会翻来看。
感谢李老师留下的只言片语,启发我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行为,肯定自己读杂书的意义。我没有与李老师接触过,没办法留下深刻沉痛的悼念文字,只能够通过自己在李老师身上受到的微小启发,写一篇荐书以表感恩。
推荐五本近来读过的,最喜欢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排名不分先后)
1/《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美]孙隆基
作者有分别长期在中美生活的经历,因此运用跳脱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视角来描写中国文化。通过中美文化的对比,结合自己深厚的国学基础,作者构建了一个体系,包括但不限于“身体化”,“去性化”,“和合性”等概念,入微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从日常的用词,到中国烹调术,到日常人与人间的相处,到对外的态度……看这本书并不轻松,但是看完会对自己所处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蕾蒂西亚,或人类的终结》[法]伊凡·雅布隆卡
这是一本纪实读物。作者花了两年时间,采访一桩强奸杀人案相关的人物,引人深思。看的过程令人揪心,有一种命运的齿轮无声地转动,把书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推至悲剧的结局。此书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只记录了受害人的视角,还记录了加害人的事件。在震惊加害人残忍的同时,也为其感到可惜。有些坏人并非注定是坏人,一定程度上坏人是“被环境塑造”的。对于我最大的启示在于,作为咨询师,除了关注前来求助的个体,也应心怀众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3/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讨论什么》[美]雷蒙德·卡佛
我读短篇小说的经验不多,看的通常都是长篇大论的故事,会有清晰的起承转合。这本短篇文集给了我很新颖的体验。我没有停留地一篇篇地接着读,就像我往常一口气读完其他小说那样……待此书阅毕,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于这本书的“留白”。如果是个较真的人,我不确定读这本书会不会很痛苦,因为书中都是开放性的故事,开放性的结局。就像从一个很长的故事的某一个片段开始讲起,然后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所以我读的过程中常有“错愕”的感觉——呀?这样就结束了?然后呢?但是还是愿意去读,就像不习水性的人,闭着眼睛一头扎进水里,扑腾扑腾地溅起水花,然后抬起头呼吸新鲜的空气。不知道从中得到了什么,但似乎又有些什么吧……
4/ 《人间失格》[日]太宰治
这部小说强烈推荐的原因在于它让我心疼得厉害。太宰治将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仔细与鲜活,在读的过程中,仿佛自己就成为了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在外人看来美好又积极的少年,竟藏着沉沉的心事,且从未融入自己生活的这世界。通过内外视角的矛盾,将主人公的无助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不禁思考,我想做心理咨询师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我想让那些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不可能有人理解自己的人,在咨询室里能够体会到被理解。
5/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
这本书的作者是人类学家,在博士临毕业前找到自己的真爱——厨师,于是转行学厨艺。这本书写的是她转行学厨及之后发生的故事,算是一个小型自传。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有各种美食食谱,而是作者将厨艺专业看做一种“特有的文化”,以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将厨房中的轶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写作过程中,作者自如地在厨师与人类学家的角色中切换,全书语言轻松幽默,可作为轻松读物,于闲暇时了解厨房的故事。
写完这篇荐书文,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我好像特别喜欢那种跳脱出原有角色和设定,从新的角度去看事物的书籍。感谢这些书籍带给我新的视角和体验。
最后,天堂无病痛,愿李老师在天堂一切安好,相信您留下的精神财富会鼓舞后来的心理咨询师为中国的心理咨询事业发展而奋斗!R.I.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