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观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观感

作者: 净云_东营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11:15 被阅读43次

    作者:净云

            在内心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因为在延安梁家河插队的七年(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有担当、敢作为的青年,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延安“是我人生的一个启承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年轻的我,在当年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陕北高原“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诚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初心,一路走到了现在。

            在这片习近平总书投入真诚,抛洒青春热血的黄土地上,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磨练、怎样的意志、怎样的情怀,成就了现在的习近平总书记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迫不及待的继续阅读着《梁家河》。

            1、城多条件、观念的巨大差异使少年习近平深感苦闷、彷徨。

            城市与多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的差异,使初到梁家河的少年习近平感到了孤独、苦闷,尤其在“发霉面包喂狗”事件被公社开会放大处理后,感到十分迷惘、仿徨,不知该怎么办。习近平坦言自己当了一次“逃兵”,请假回京探亲因为没有了北京户口被从北京送到了太行山区姨母家,听从姨夫姨母的开导,要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融入群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扎根农村,融入乡村,带着这样的信念,少年习近平又回到了梁家河。

            2、扎根农村,团结群众、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服务人民。

            又回到梁家河后,习近平彻底转变着自己,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

            面对艰难困苦,他不再有任何怨言,坦然接受着艰苦生活的磨砺,他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踏实肯干,“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在实干中逐步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3、博览群书、汲取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

            开卷有益,读书增智、开慧、修身。有深厚家学渊源的习近平,喜爱读书,他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他求知若渴、博闻强识。当初,少年习近平拿着装满书的大箱子来到梁家河插队,给梁家河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梁家河村父老多亲的记忆中,他从来书不离手,每次干完农活和高强度劳动后都会看见他一个人在安静地读书。

            正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读,开阔了习近平的视野,拓展了他的思维,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的品位和觉悟,也为他能走出山村读清华大学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可以说正是他高度自律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能有读清华大学的机会,也オ有了以后的丰富人生。

            也正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读,才有了青年习近平能够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办缝纫社、磨房、开菜园、组织村民学习文化……创造性的发展生产、改春生活、改变贫困山区的智慧和心力。

            4、锲而不舍、努力进取,“黑帮子弟”习近平,终获光荣入团入党,并光荣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从一个外来的“黑帮子弟”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干劲、攻坚克难的意志、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在逆境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真正与群众融合在了一起。他用心为百姓办实事,为了帮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想尽一切办法,身体力行的作为,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在艰苦的环境下,在接受了很多锻炼和磨砺后,向他所信仰的组织递交入团和入党申请时,并没有顺利地被接收。但他没气馁,而是他先后向组织提交了8份入团申请和10份入党申请,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终于如愿。随后,梁家河大队一致推选习近平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5、知行合一,砥砺前行,在艰难困苦中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在不断成长中回馈于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为人民切实做实事、办好事。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经受了磨炼、锻造了意志。在梁家河,他开始真正读懂了父辈、读懂了人生与祖国;在梁家河,他锤炼出了大气自信和清醒务实的品格,坚定地迈出了为祖国奉献毕生的第一步!

            正是因为有了在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经历,才使青年习近平由迷茫到坚定,逐渐走向成熟,在磨砺中脱胎換骨,从此立下了“做人民公仆,为入民服务”的人生目标。是梁家河这个民风淳朴、群众厚道的小村庄无私地接纳了他,给了他帮助和温暖,更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挥自

    我才能和智慧、实现入生理想的舞台:是梁家河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锻造了他,磨砺了他改造了他,使他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促使着他立志扎根农村,服务于民。

            四十多年过去,重返梁家河时习总书记依然能够认得那些当年和他共同生活过的老多和小伙伴,并且能一叫出他们的小名。正是习总书记这样的平易近人,把老百姓搁在心里,立志为人民切实做实事、办好事,让他深入了民心。可以说,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号召里的“初心”就是来自梁家河,让像梁家河样贫困的千干万万的劳苦大众过上小康的生活。

            习总书记为梁家河人民做了很多很多,但每提及此事,他总说:“1993年,我再回梁家的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増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心存感恩,饮水思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永远装着的是百姓,这就是我们——拥有着拳拳赤子之心的习总书记。

            6、“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梁家河的乡亲们通过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今天的梁家河村民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梁家河人民用实际行动途释着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读完《梁家河》,掩卷沉思,感慨万千。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让青年习近平描着“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为民造福的梦想,从这里整装出发,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有力的走向幸福美好的未来。

            深感《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人人都应阅读,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每一步:树立为他人谋福利的坚定理想信念,甘愿多做奉献,在奉献中学习,在奉献中实践,在奉献中提升,在奉献中砥砺前行,在奉献中成オ,在奉献中掌握命运,在奉献中感受幸福,也只有在奉献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来自内心深处的鲜活向上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iw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