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先生》是一部喜感十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写童话的大师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只有一个Lily的女孩很喜欢他的童话,她希望他能到中国的乡村去支教,给他们带来快乐。
童话先生千里迢迢从伦敦赶到中国的乡村,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被村民误解。村民们劝他早点离开这里,但是童话先生玛德很执着,想要留下来。当他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门口到处是让他走的标语,甚至还有英文的“GO”,但是他很执着。
当支教女教师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玛德在用相机拍上课的同学的脸。当孩子没有按时做完作业,李老师很生气,指责她。玛德却告诉李老师,也许她有苦衷。玛德家访才知道,她家境贫困,在祖母摔倒之后,她不得不背负家里的重担,平日里最喜欢吃炒菌菇,但是由于家境贫苦,她舍不得吃,只能将这些卖掉。
玛德听说以后,觉得很心疼,他们根据祖母的口述,还原这一道菜。玛德很好奇门口的钟干嘛,突然去拉了一下,谁知道同学们一下子都围住,孩子们下课了。玛德一开始讲故事,李老师翻译以后,孩子们都睡着了。李老师为了安慰玛德,只能推脱说自己翻译不够好。
在那个村子,曾经有一位支教老师在带孩子们去郊游过程中,一个孩子不幸遇难,自此以后这位老师就疯了。有一次,玛德发现小花不见了,这位失心疯的老师竟然拉着她到悬崖。玛德想到他口中常念的诗,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他拉回来。
当学校剩下十几天,要交出一个童话故事。玛德想让他们创造一个故事。他们在课堂里起了一个头,然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开始了幻想。玛德一直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同他们一起做游戏,赢得孩子们的欢喜。
到了快离别的时候,玛德在黑板上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所有的人都围绕着玛德,大家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怀。从玛德刚到的不受欢迎,到大家都舍不得他。玛德付出了他所有的爱。没多久,玛德的故事被评为最优秀的故事,他含笑地离开了这所学校。
之后,玛德将拍的照片洗出来,寄给孩子们,留给他们做纪念,还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了童话故事,寄给了李老师,整部影片结束了。整部影片告诉我们的是中西方的教育观念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一定要树立老师的威信,无论老师做什么都是对的,学生必须要无条件地服从。
西方的教育是认为老师必须要和学生做朋友,人格平等,遇到事情,必须要听学生的解释。西方的教育更侧重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玛德启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李老师代表的中国教育就是灌输教育,背古诗,读课文等知识灌输。
从这部影片看完以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一个老外不远千里过来,就是来传输一种教育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能不让人们感动吗?他要排除语言障碍,生活的艰苦以及周围人的不理解,到最后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玛德的良苦用心。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电影的一句台词,英雄从来不会害怕。童话先生对自己坚持的东西不抛弃,不放弃的这种态度让我们敬畏。整部影片在中西文化冲撞的过程中,让我们从中感悟到教育的最根本的意义不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一种理念——对自己认定的东西必须要坚持下去,走过黑暗,黎明就在前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