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论文写作课,舍友们都在互相询问着“你去吗?你去吗?”“去去去,你去呢?”“我也去。”我觉得他们之间三个字来来回回的问答形式非常有趣,我也毫不示弱的用三个字加入到了他们的谈话里:“什么啊?”(厉害死我得了)
站在他们身边的我简直只能用一脸懵圈来形容。
后来才知道今晚是“紫禁城”室内乐团建团十周年音乐会。室友们对这个音乐会好像都有着挺大的兴趣的,于是我也跟着走进了国音堂。看了看这场音乐会强大的演出阵容,和网络直播的传播途径,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每次嘉宾入场和表演完,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坐在他们身边的我简直只能再用一脸懵圈来形容。
我啊,虽然在这个学校里带了五年,好像一直以来对学校很多的音乐会都没有太多的关心。像类似于“紫禁城”室内乐团,我也只是有所耳闻,并不知道太多。这不仅就让我想到了,昨天在简书里同学讨论的你是否热爱音乐这个问题?我,热爱吗?热爱的话,你为什么不喜欢去听这些难得音乐会呢?不热爱吗?可是我对我的专业方向充满着热情和骄傲。我不太清楚大家是否会认为对专业的热情和骄傲感能和所谓的“热爱”画上等号,两个概念是否能够统一而论?但就我而言,我觉得是可以的,或许只是角度不一样,方向不一样,有的人热爱在于音乐带来的享受,而我的热爱是探索音乐背后的秘密与故事。
我不喜欢听音乐会,其实也不是因为我懒或者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讨厌音乐会。我只是觉得,很多时候听完一场音乐会下来并没有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什么?所以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一场音乐会两个小时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有些浪费的。我不是器乐表演系的学生,你跟我说台上的人技巧多厉害,我也没有太多的感觉;我也不是声乐系的学生,你跟我说台上的人声音真好听,气息控制的真好,我也只能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应合着你。(当然了,那些艺术大家我还是能听出来她们的与众不同)
几年时间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场音乐会是今年1月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一场关于土家族音乐的展演音乐会。我想,那大概是我听得最愉快的一场音乐会啦。组织这场音乐会的缘由就是有关土家族课题的一次汇报展演。请来的民间艺人们大多我都在课题组采集的视频里见到过,有的也是我跟随导师一起去采录的。他们演唱演奏的音乐,我在一段时间因为记谱,已经反反复复听过很多遍;也因为做过分析,这些表演我也能大概听出个门道。其中有些音乐形式,比如土家族的“撒叶儿嗬”,从前我只在视频里见过、听过,但从未在现场亲眼看过,于是当他们在现场唱起来跳起来时,我内心十分激动;原因有二,其一是我从视频里就被“撒叶儿嗬”所震撼过,第一次现场观看即便没在它原本的语境下,我也仍然感受到了比视频里强过十倍的震撼力;其二是我觉得自己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我能听懂的他们的词,听懂他们的节奏,听懂他们的故事,这让我觉得我是遇到了自己从未见过却已经相知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写到这里,我都有些激动了。
说了这么多,我也只是想说,无论是音乐还是其他,热不热爱,不能只是去制造机会“相遇”,“相遇”只是在一瞬间,若要热爱,还需要“相知”,只有“相知”才会找到这之间的“共同话题”。就像听音乐会,听一场音乐会只是一场你与作品或者演奏家的“相遇”,如若你在“相遇”之前或之后不去了解他,不“相知”,又何谈“热爱”呢?那也不过是像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路人一样,见过,但不记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