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星期一,礼让每一天。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谢谢!」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
不同地区的公交,礼让的提示语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区的电动与非电动公交,都是两套不同的广播语。 在我所在的城市。它大概是这样的:
「请主动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
虽然跟上面其他几句基本是同一个意思,但是我觉得我市的这句提示语有个严重的逻辑问题。
里面说到「主动让座」,事实上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被动。
假如乘客听到了这句提示而让座,岂不是就不能算做主动让座了,而算是「被动让座」的(意识上)。
假如非要说听到广播而让,因为最终仍然是他自己的意识做出的选择去让坐,所以这样也算「主动让座」的话。
那只要是让座,都是大家主动选的了,
除非是被两个大汉架起来让的坐,不然还有什么样的情况才能算「被动让座」呢。
所以这句提示语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要么它是一句废话,只要让了坐,其实就是主动让座。物理上是几乎没办法「被动让座」的, 不可能出现两个大汉把你架起来让座,不然那就成社会事件了。
要么,它就是一句悖论。听到这句话的人,就在那一刹那,被剥夺了主动让座的可能性了,除非他只有一秒的记忆。
因为他是被广播提醒而让座的,虽然广播没有特定的对象,但实际上在场有座位的所有人都被这个匿名的权威从这一瞬纳入监督之下,「让座」作为一种理应被赞扬的出自于道德的良善行为,却成为了一种服务于秩序的,对众人的客观要求。这句话通过千千万万公交车每天对大家广播,或许可以称为日常性洗脑。(网上时不时会爆出某些大爷大妈对不让坐的人暴力/恶言相向,本质难道不是因为认为对方占据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吗)
正是因为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之下,坐着的人,显得不自在,以此为代价,从现象上,大概确实提高了让座的概率,但「让座」这种行为所包含的那层“主动性/自愿性”而带来的道德价值,通过事先的「指导」,贬值了。
由此,我认为势必掀起一场修改让座用语的革命。
“车上拥挤,希望有需要的乘客能够有幸获得座位”
怎么样,是不是清风拂面!感受到来自未来的,那股透明而纯净的风了吗!(宫泽贤治语
今天,你也有机会成为给他人带来幸运的人!
通过关注实际需要帮助的个体,用倡议和祈祷,代替对其他人的指示和祈使,解放众人于目光的囚禁之下,真正地唤醒众人心中那种自发地去关注其他个体境遇的意识,以及通过行动去改变周遭的勇气。
而正如伊坂幸太郎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