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大概是我们大家都很害怕听到的一个评价,至少我们不喜欢被人这样说。我们当然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不合群好像是对我们社交能力的一种否定。不合群的人似乎是因为性格缺陷才导致了他们与周围的群体格格不入。
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群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共同的认知水平和对事情的看法。一旦这个群体里有人的行为打破了这个所谓的平衡点,那么这个群体的平衡关系就会被破坏,整个群体就会开始要用群体的力量试图把这个人拉回到“正确的”轨道。
我们知道,人的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大多时候都是从与身边的人的比较中获得的。马云的财产又增加多少个亿,或者全智贤又美出新高度完全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都是离我们的生活圈子很远的人,我们的人生基本不太会与这些人产生什么交集,概率小的可以忽略。但是,如果我们身边的人,一直以来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的人突然跟我们不一样了,我们似乎不太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一个群体大概容不下与平均水平相差太大的个体,因为嫉妒是人一个本能却又想极力隐藏的复杂的心态,但欲盖弥彰。
我上大学那会,开学的时候我痛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天天泡图书馆,但是后来遇到一群人,我觉得好像找到组织,我觉得那似乎是友情,因为我很快乐。但是大家基本都是不求上进的状态,我们上课坐最后一排,就算偶尔去图书馆也是一下午还做不完一篇四六级阅读题。渐渐的,我也没有任何上进心,沉迷于看韩剧、逛街、淘宝,甚至都没有谈过一次恋爱,这便是我那狗都不愿意吃的青春。
我知道这不是我要的人生,我想要的人生是我那个状态根本无法触及的。后来,我开始缺席他们的逛街吃饭看电影,我早起去图书馆,我自学数学,管理学。他们开始以为我只是闹着玩的,就各种调侃,让我不要考,说了一大堆他们认为特别有道理的话,似乎他们是人生导师,看透了一切。后来看到我动了真格的了,他们也许也会为自己的浑浑噩噩感到不安而说了些刺激我的话,我们之间也渐渐有了隔阂,渐渐的不再说什么。我依旧早起去图书馆,我写过的笔芯装了一笔筒,算过的数学题的草稿纸高高堆起,书桌上一排的考研书做了几个来回。
后来我如愿以偿的考上了,他们大多回去结婚生孩子了。我给他们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公和孩子,再就是房子和钱。在这些人眼里到了所谓的适婚的年龄不结婚生孩子的好像都是怪物,叫我不要太挑,要现实一点。似乎我就应该随随便便找一个人把自己解决了才是不挑才是正常。我想不知不觉中,我们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远了。我倒不是说我有多清高,只是我们的价值观再也回不到同一个水平了,很多看法和关注点也都不再一样了。
再后来我们就只是在朋友圈上些许的了解到互相的生活,从偶尔大家晒出的各自的照片和所发表的状态,我想我自己曾经做了一个很对的决定。如果当初我跟他们一样,继续浑浑噩噩混日子。可能我这辈子都没有机会给院长写演讲稿做ppt,也没有机会去参加那些会议,没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书籍的编写了。可能我今天也在抱怨老公抱怨孩子,可能......
偶尔晒出我近期的生活,在现在的生活中大家都是习以为常的真实的生活常态,在他们眼力似乎也成了装。我很少再去发朋友圈了,我想渐渐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朝着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去努力,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对的。生活的主体是自己,自己的喜怒哀乐别人无法感同身受,不需要去求得别人的认同,也不需要刻意的融入任何一个群体。不是所有群体都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成长,有些群,不合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