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看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有关汉尼拔的事迹,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汉尼拔童年时期正值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期,迦太基人最终输给了罗马人。汉尼拔的父亲作为迦太基的将领之一,要求汉尼拔发誓终生与罗马为敌。也许这就是汉尼拔一生辉煌与落寞的开始。后来汉尼拔随父亲前往西班牙开拓新的殖民地,经过了十几年时间的经营,汉尼拔家族在西班牙站稳了脚跟,成为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最高领导人。在力量积蓄完毕以后,汉尼拔的复仇大业开始了。
汉尼拔通过围攻罗马在西班牙的联盟成员之一迫使罗马先向迦太基宣战,从而将撕毁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条约的责任放在了罗马的身上。然后汉尼拔率军先后翻越了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横越高卢,直捣意大利本土,让罗马人慌乱应对。在几次大的正面战役后,汉尼拔用他卓越的军事头脑和超前的战术设计,将罗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每次都用很小的代价几乎全歼了对手。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来回穿梭,尝试瓦解罗马联盟,计划最后攻击罗马。
然而,在战场上百战百胜有如神般的汉尼拔,并没有成功地实施这样的计划。坎尼战役后,罗马人采取了不同汉尼拔正面接触的原则,通过持久战不断消耗汉尼拔的有生力量。同时尽力封锁汉尼拔从迦太基获得援助的补给线,把汉尼拔死死困在意大利南部。而同样为军事天才的西庇阿,最终攻克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大本营,并且从西西里率军登陆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召回了汉尼拔。不幸的是,撤回本土的汉尼拔与西庇阿的决战,以汉尼拔的失败而告终。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此结束。
为什么在战场上几乎百战百胜的汉尼拔,最后还是输掉了战争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场战争,本来就是迦太基不可能赢的。天才的汉尼拔在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中依然对对手造成了如此重创,所以,单从军事层面上讲,错并不在汉尼拔。然而,正是汉尼拔非要去打这场战争,所以,从战略层面上讲,汉尼拔责无旁贷。
罗马国家的组织结构为联盟体系,各联盟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并非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汉尼拔错误地估计了这种关系的脆弱性,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他在意大利取得很好的战果,罗马联盟就会瓦解。事实上,战争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背叛罗马的联盟国少之又少。这使得汉尼拔从罗马联盟中寻找盟友的企图落空了,同时罗马却能获得联盟持续的支持。
罗马在危急时刻的组织动员能力也超出了汉尼拔的估计。汉尼拔进入意大利后,几次战役歼灭罗马多个军团近10万人,但是罗马依然没有倒下,甚至还可以补充起更多的军队来继续作战。反观扎马战役时,迦太基一次战役失败后就直接投降了。依靠雇佣兵作战的迦太基并没有成熟的组织动员机制,是输不起的,并不适合长期作战。
罗马人才辈出,而迦太基不过只有一个天才汉尼拔而已。正因为此,罗马可以在西班牙、西西里、马其顿几条战线上多面开花,成功地遏止了这几个地方对汉尼拔的行动提供支持的可能。事实上,罗马人除了打不过汉尼拔外,其余的迦太基军队几乎都不在话下。虽然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直到撤回非洲前都没有真正输过,但是作为一支孤军,在罗马这种极具战略纵深的国度里,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就知道汉尼拔开启的实际上是一场本就不可能胜利的战争。汉尼拔是战场英雄,但是他没有看清更深层次的实力对比。我更愿意相信汉尼拔只是为了履行他曾经许下的誓言。也许他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悲情英雄的故事吧。
盐野七生作为日本人,不自觉的把日本影射到了迦太基身上。从偷袭珍珠港大获全胜,到四年后最终无条件投降,日本的确与迦太基有很多的相似点。在两国实力对比有差距时,如果没有把握一下吞掉对方,那么在持久战中落败也是必然的结果。
依靠军事天才建立起的霸权,从来都没有长久过。远到亚历山大,近到拿破仑。真正长久的是像罗马这样依靠体系胜利的国家。这或许是汉尼拔的悲剧中最重要的警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