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了,我们师生都在期待着愉快的寒假的到来。
当老师,被大家羡慕的最大的福利就是有两个假期。但是现在的假期被课后服务占有着,还有各种进修、学习,还是不得闲。但不管怎样不用天天按时上下班,上晚自习还是觉得很幸福。
期末考试后,顺延一周,理由是弥补疫情期间被侵占的时间。
但这一周教学效果并不好,孩子们都在盼望着假期。每天都会问啥时候放假。我们也理解孩子们的归心似箭。毕竟在家温暖舒适,可以自由自在吃、玩、睡。哪怕现在假期里,学校也会每天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时起床,按时观看视频学习,完成规定的作业,还要拍照上传每天的作业,学生依然是快乐的。
有个学生说我在看视频的时候,也可以吃着东西看,也可以躺着看。在学校里面被各种规矩束缚着,孩子们失去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但是该学会的规矩,约束必须要有。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至理。
学校里就是学规矩的地方。
但在家里就让我们摆脱一切束缚,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明天就可以放假了。
今天上最后一个晚自习。学生嚷嚷着要继续看《典籍里的中国》。
我没理会,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先把今天学习过的文言课文在作业本上自己翻译一遍。
文言文学习是难点,尤其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学生课堂上不够认真,考试翻译句子总是失分很多。课堂上只带耳朵听,课后自己不亲自翻译一遍,就掌握不了文言句子翻译的规律。只有每次学完一篇文章,自己再实实在在,逐字逐句地翻译一遍,长期积累,量变达到质变,才会找到不足,掌握方法。
因为期待着完成任务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学生们非常认真。偶尔的奖励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学习。
况且,这周我们学习的文言文是苏洵的《六国论》,文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而我们要看的《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制作的大型文化栏目,展现出了大气和深邃的底蕴。对学生的心灵很有震撼力,了解先贤文化,感受从古至今的先贤们的家国情怀。
这一集《楚辞》,刚好就讲到了楚国和齐国结盟,但因为秦国的离间之计,楚国失去了齐国这个盟国,最终被灭国的一段历史。与我们的课文内容刚好契合,还原那段历史,让学生看一看,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重新认识屈原,认识屈原的《离骚》,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离骚》是比较难懂的诗歌,高中的课本节选了一段,而且是高考必考篇目。通过央视的文化节目从根源上了解,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力。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古代文人爱国主义的高标。这一段历史看的我热泪盈眶,学生们都静悄悄的,沉浸其中。
其实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对历史上的苦难感悟真的是不深刻。只是阅读文字,历史于他们就真的只是文字。但这样的大型的,还原历史场景的节目,可以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历史,真切的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绪,这对他们的震撼、感染,就截然不一样了。也许他们才会理解,感同身受吧。
最后一个自习就在屈原的悲痛中度过了。明天还有最后一节课,上完就开始愉快的假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