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归降朝廷的人说:”月氏原来住在敦煌、祁连之间,是个强国。自匈奴冒顿攻破了月氏,老上单(chan)于把月氏王杀了,用他的头作为饮酒的器具。
月氏(zhi)百姓四散逃亡,虽欲报仇但势单力薄。”武帝听说后就征募能够通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他从陇西出发,从匈奴国中通过,单于抓住他,把张骞拘留了十多年。后张骞乘机逃走,向西前往月氏,几十天后到达大宛(yuan)。
大宛王听说张骞的经历欲与汉朝结好,便派遣导游和翻译助张骞到达月氏。这时的月氏已由太子继位,失去了向匈奴报仇的决心。
第一,好奇与热情是人类探索精神的源泉。
感慨于汉武帝在听完匈奴人的故事,就萌生了要前往月氏国建立友好互信的诚意。刚好就有同样对世界抱有好奇心的张骞成为征募对象,代表皇帝前往月氏。
第二,坚信目标达成的毅力是稀缺的精神。
张骞前往月氏的路途充满了凶险。他自陇西出发后在通过匈奴时被抓,单于竟将他扣留了十几年。张骞终于寻得机会逃脱,才终止了被匈奴囚禁的噩梦。
第三,拖延雪恨最容易湮灭意志消磨斗志。
离开匈奴几十天后张骞到达的第一个国家是大宛,大宛国王本就欲与汉朝交好,遂派向导和翻译陪同张骞前往月氏。可月氏国王意不在雪仇,张骞在月氏停留近一年后返程,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一年多。恰逢匈奴国内大乱张骞趁机和堂邑氏的家奴甘父逃回汉朝。
我的Slogan是“用无尽的好奇迎向每一天。”好奇心是一个人保持活力的源泉。读了这篇才发现原来汉武帝和张骞也有这样的特质。
古人克服客观条件的局限和自然环境的束缚,借助畜力到达了令今人也叹服的远方。这不仅是只有好奇心和热情能做到的。
本以为张骞会一辈子呆在匈奴了,没想到在他心里竟然时刻没忘回到汉朝。虽然作者一笔带过他在匈奴的经历,可十几年的时间足以将一个人的意志毁灭,张骞却始终不渝,初心不改。这一点值得现代人效仿学习。
在埋怨时代没有给你更好机会时,想想你到底坚持了多久,方向对吗?从知道到做到目标和路线一致吗?毅力不同于外在条件,它是一种稀缺性的品质,而张骞恰恰具备这种品质,才让他历经十多年完成汉武帝交付的任务回到故乡。
前几天的新闻热点让我重新想起了几十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场灾难,后来特意去了一趟纪念馆,大过年的人流如注,无言更显悲愤。
我能理解月氏国王的纠结,国内局势初定,人民刚过上好日子,不想被国仇家恨拖入难以预知的深渊。但是三代后还想一雪前耻的很少,仇恨是会被时间稀释的。我相信月氏国王在国力强盛时定会重新考虑,如果没有充足的实力和把握盲目出兵就是自取灭亡、以卵击石。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