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4月17日,上海一17岁少年在母亲的眼皮底下从卢浦大桥上纵身跳下,原因是上学时同学有矛盾,然后母亲又对他进行了批评。貌似很稀松平常的原因,但其实不然,我们无法得知这个少年是不是积郁已久,这个母亲是不是用了极其难堪的言语。记得看到过一句话:“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强大,真的活不到长大。”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深远,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为人父母应该好好关注与孩子之间的日常语言。
最近在樊登听书上刚好发现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本书对如何形成良好的父母语言,有很多有益的建议。该书的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她认为孩子之间学习的根本差异不在于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是在于父母之间语言的质和量的不同。父母的语言对早期的孩子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书中的这些观点。
一、培养成长型思维
对于孩子,我们要多用积极的语言,而不是消极、负面的语言。但是对于孩子的表扬,也不能盲目的进行。比如要表扬孩子努力,而非单纯的表扬孩子聪明。就是要多基于行为,基于过程进行称赞,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培养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强调的是要告诉孩子,努力可以达到成功,而能力的缺乏不是阻碍成功的因素,放弃才是。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孩子们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不会那么容易轻言放弃,会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二、自我调控和执行力的培养
自控力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但可能会听到很多家长说,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要盯着他做作业,不然就会跑去玩。真的是这样吗?可能是因为家长过多的使用了命令型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去解释规则,但要尽量避免用命令的方式,而是融入因果思维,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不做这件事的后果会怎样,理性地去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此便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和执行力。
三、道德感的建立
让孩子培养善良和宽容的品质,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也十分重要。不同于成长型思维是基于行为的称赞,培养善良的品格,要基于个人进行称赞。比如:你跟你的孩子说,宝宝妈妈在摘菜,过来给妈妈当帮手,好吗?而不是,宝宝过来帮妈妈摘菜好吗?帮手这个词,会让孩子更清楚的明白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因此,在帮助孩子建立道德感的时候,要多用名词,而非动词。
四、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其一、要共情关注。因为孩子的专注力做不到像成人那么高,所以家长要做的是随着孩子关注的变化而变。比如给宝宝读绘本的时候,宝宝却去摆弄沙发垫,则你也要把注意力关注到沙发垫上去,告诉宝宝它的作用,跟宝宝一起去感受它的柔软,然后再慢慢拉回宝宝的专注力。就是要先吸引宝宝的关注,才能更好地教宝宝。其二、要充分交流。利用好一切跟宝宝交流的机会,吃东西的时候,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食物,穿衣服的时候,跟宝宝描述衣服上的图案等。另外,交流的时候,要少用代词,避免指代不清。同时,多做扩词练习,比如宝宝说抱抱,你就说,宝宝是不是想让妈妈来抱抱啊等。其三,要轮流谈话。就是要建立亲自互动,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宝宝的回应。多问宝宝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双方的互动。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希望每位父母都能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温暖、光明、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