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全球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表文章预测,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将超过4.7亿。
暂不说这个数据是否符合当下国情,但可以肯定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七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才使得很多普通人改变了身份,一跃成为了中产甚至富人。
78年高考、80年乡镇企业、价格双规制、92年下海、煤老板为代表的资源巨潮、楼市疯狂、网络红利。
如今,大多中产在一线或二线城市扎根立足,有一套或多套房产,每月有着不错的经济收入。
由于中产没法世袭,后代也不一定拥有同等的战斗力守住现有的财富。
所以当下的中产,做得最多的就是拼命积累财富,利用优势的经济条件,为后代创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维持阶层不会滑落。
(以上节选自卢克文工作室)
这是卢克文的一篇软文,我截取了文章的一部分,代表我认同其部分观点。
卢克文将“78年高考、80年乡镇企业、价格双规制、92年下海、煤老板为代表的资源巨潮、楼市疯狂、网络红利”视为改革开放以来七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读者不妨对号入座去看看,自己是否经历过机会期?如果经历过,自我觉察一下如何才能把握机会?如果面对未来机会期,如何准备才能把握住机会,而不至于失之交臂。
78年的高考是政策红利加上个人努力红利的完美结合。政策红利也有错过的,比方说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报考。如果因为这个错过机会,也可以说是天意。反之,还错过这次机会,那就是家庭不支持或者个人不想努力。这次机会的把握与否,差异之大,天上人间。当中精英已成为国之栋梁——国家领导人。
第二次机会,我认为是领导力红利。无论是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还是魏桥集团董事长张士平,都是时代的弄潮儿。如果说78年高考,机会垂青于个人努力的话,第二次机会能把握住的人就少了,因为其背后能力诉求更高,毕竟领导力不是人人都有的。貌似这个机遇期对学历要求不高。
驰骋赛场价格双轨制应该是政策红利和资源红利的结合,显而易见,此时的人脉资源弥之珍贵。人脉资源背后诉求的的个人的情商。而92年下海发生在邓公南行讲话之后,一方面需求对政策足够的敏锐,另一方面是个人能力加持。二者缺一不可,有政策敏感性,个人能力不行一样把握不住,因为也有不少下海被淹死的。
煤老板这个机会期没有了解不敢妄加评论。
楼市疯狂和网络红利我这代人(70后)倒是亲历者,我于世纪末走上工作岗位。福利分房政策之后我才走上工作岗位,完美地与福利分房擦肩而过,吐槽过自己的不顺:读大学时,头一年都不用交学费,到自己那一年开始交学费;本科毕业如果参加工作,还能赶上福利分房,没有想到研究生毕业反而错过。江西一老乡赶上这一波政策红利,青岛人应该有印象,雅坤地板!曾经红极一时,青岛火车站最大的广告就是雅坤地板。因为赶上了福利分房,大家房子到手后着急装修,雅坤地板遇到风口,可以说数钱数到手抽筋。至于后来销声匿迹,我就不予置评了。
到了世纪初,就开始了近二十年左右的楼市疯狂的机会期。需求个体对政策的敏感和资本运作能力,六年前,我有一次打车去火车站,和的姐聊天,短短十几分钟,了解了她的发家史。说到我是老师,她说,没有诋毁我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有个亲戚虽然读了不少书,实在是格局不高,日子过得太紧巴了。我就好奇,她说我有一套别墅、一个门头和两套普通商品房。她说,我开的士早,赶上了开的士的好年代,挣了一些钱之后我就投入房产。具体操作,不是太记得了,有一个印象深的是,目的性极强。大概是由于自己经常跑车,没有时间,她就和中介、银行信贷员搞好关系,她说多给一些佣金,自然有人替我操作一些事,一来二往还成了朋友。当时,我惊呆了!虽然说,这么几套房产还不至于多么显贵,但是考虑到她的阶层就难能可贵了。操作时的大刀阔斧,一个男人都不见得有她那个魄力。反观,我们身边人,一次一次错过发展红利,财富鸿沟越拉越大。
至于卢克文说到的网络红利,无论是门户网、购物平台,还是网红、知识变现,大家都耳闻目睹,也身在其中,究竟如何把握?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哪个机遇期,除了宏观环境之外,机会的把握能力都需求个体的能力,比方说:领导力、人际能力、行动力(魄力)、努力、合作能力等。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是否意味着鸡娃的成绩时,还得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说到这,或许我们才明白藤校为啥会注重这些能力的考量。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