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企业迷思:北大管理公开课 》读书笔记

《企业迷思:北大管理公开课 》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3-10-06 22:03 被阅读0次

    《企业迷思:北大管理公开课 》

    “第一篇 战略

    迷思一 战略和管理:战略是头脑,管理是腿脚

    许多人不解地说:宋总,咱们饭都快吃不上了,哪有工夫讲战略?我说,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先行。越是困难,越要花时间研究战略。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想好,所以今天必须为明天想清楚。

    观点1 管理再优秀也代替不了战略

    做企业首先要务虚,研究战略,判断方向,权衡机遇与风险、当期的利润和长远的发展。搞不清楚大方向就出发,最终可能南辕北辙。当然,务虚的背后还要务实,没有士兵冲锋陷阵,没有趁手的武器装备,再好的思想也是空中楼阁。所以说,企业里有虚有实,最重要的是虚实结合。

    战略是旗帜,是目标,是方向;管理是手段,是途径,是过程。做企业,正确的战略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思路,不从全局和根本上考虑问题,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整日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兜圈子,使工作陷入盲目和被动。

    管理者是将才,是战术家,处在执行层面。管理者要十分清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多想企业的经营、管理、指标和数字,很好地进行组织和协调,采用制度、激励和督查确保任务目标的完成。

    迷思二 目标和资源:从有什么做什么到缺什么找什么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著有《原则》一书。原则实际上就是原理,做企业的原理是什么?具体包括四条:第一,先定目标;第二,寻找做到目标会遇到的问题;第三,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把这件事做成。

    从有什么做什么到缺什么找什么,是先定目标再找资源的战略思维。今天,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资源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矛盾。资源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也不能凡事都从零开始,那样做既没有必要,也过于迂腐,还会错失良机。其实,在一个资源社会、协作社会里,相对找资源而言,更难的是定目标。

    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为之振奋而又有一定追求的目标,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一个符合逻辑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想清楚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再想清楚到达目标的途径、缺少何种资源,然后想方设法找资源来实现目标。比如想上市,就要按照上市的要求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新公司,想做水泥大王就得重组企业。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只盯着眼前的资源做文章,只顾低头拉车,只能是事倍功半。

    用整合优化的方式做大做强

    从有什么做什么到缺什么找什么,是先定目标再找资源的战略思维,如何找到资源、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考验的就是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个整合优化的思路:

    ·整合,即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重塑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

    ·优化,即以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

    学物理、学化学的都知道什么叫临界体积,放射性元素堆到一定体积时就要发生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做企业同样如此。当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聚集到一起时,就会产生集聚效应,一切源于你的想法。如果不去找资源,一切都是关上门完全靠自己做,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费了很多劲儿,吃了很多苦,最后却可能没有效果。记得在2005年的中国建材集团工作会议上,龙永图讲了一句话:“今天的社会竞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整合资源的能力。”这句话很精辟,也很到位。

    建立核心战略区和核心利润区,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拥有自己的目标市场。这就是战略。战略关乎全局,做企业不能盲目地开疆辟土,摊大饼,而是要有所侧重地主攻某个特定的客户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而不是面面俱到。战略就像为企业制图,任何地图都是有边界的,我们既要系统全面思考问题,知己知彼,又要勾画好自己的领地,并在领地里努力做到最好。

    1979年北新从德国可耐福公司引进生产线,当时号称亚洲最大,设计年产能达2000万平方米,仅生产线的成型皮带就有400米长。

    观点12 以适度多元对冲风险

    后来,我到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工作,“有限相关多元”战略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中国建材进入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是因为我们在玻璃领域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而太阳能电池是玻璃的衍生品。另外,新型房屋是轻钢龙骨和石膏板的组合,风机叶片是复合材料的下游产品,两个新业务都是我们之前主营产品的延伸,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国药集团也完成了从医药产业领域向医疗健康领域的延伸。我认为,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若选择的业务没有密切的联系,最终会由于结构不合理而支撑不住,这是很多企业倒下的一个规律。

    围绕卡脖子技术,在新材料领域加大科技攻关,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档碳纤维、氮化硅陶瓷球及轴承、电子显示薄玻璃等产品都实现了工业化量产。中国建材新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从前我们去地方谈的项目以水泥、玻璃居多,现在几乎都是新技术新材料。

    对照“四问”,一项业务能不能做就有了基本判断。那这项业务能不能长久做下去呢?关键点位在哪里?还应牢记“四要”:

    ·一要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点在哪里、风险是否可控可承受,一旦出问题能否进行有效的切割和规避,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要专业协同。专业的平台公司要与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三要收购团队。重组技术就是重组团队,重组团队要重视收购研发中心,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有一班整齐的人马,再去做创新就会相对容易些。

    ·四要执着坚守。

    在业务选择上,还要设定底线,也就是“四不做”:

    ·过剩产能项目不做。水泥、玻璃等过剩行业正在减量发展,因此要在品种上、质量上、产业链上精耕细作,而不是在数量上、规模上、速度上做文章。

    ·不赚钱的项目不做。一个项目能不能赚钱、盈利点在哪里、盈利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必须事先明确。

    ·不熟悉的项目不做。如果一个项目,企业里没人熟悉情况、没人说得清楚、没人能做出清晰的判断,这种项目十有八九会亏损。

    ·有法律风险的项目不做。不注重法律风险的企业,很容易陷入泥潭。

    所以,很多时候我问自己的并不是我们要重组哪些企业,研究哪些重组战术,而是我们有什么吸引力,怎么能被那些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选择。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总结了三条经验:

    ·战略要有吸引力。企业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能让加盟者看到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利益上要有吸引力。通过先进的制度设计实现互利共赢,既要让大家获得眼前的重组利益,也要让大家看到重组后的长远利益。

    ·文化要有吸引力。要给予对方充分信任,让他们真正感到企业平台能够干事创业,如鱼得水,产生强烈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中国建材的重组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进行外部市场整合优化时,还同步开展企业内部的整合优化工作。不仅是把众多企业组织到一起,还要从市场控制力、企业效益、发展质量、协作融合等角度出发,通过深入推进集团管控和所属企业管理提升,对重组后的人员、市场、技术、品牌、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并持续改进优化,让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第二篇 管理

    我觉得,管理其实并不复杂,也不高深,就是把平时认可的那些尝试,归纳成一些方法。搞管理要靠工法。工法的意义是什么?一是让管理有了抓手,有法可循;二是让管理变成一种乐趣。管理靠人,企业要想把管理真正做好,就得让干部们对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近似枯燥的管理变成一场场喜闻乐见的活动,把那些优秀的管理经验提炼成简单易行的工法,让大家对这些管理工法耳熟能详,并从管理工法的拷贝中取得成效,在管理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做好质量工作,一靠制度,二靠方法,三靠工匠精神。

    由此可见,管理是正确地做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而经营是做正确的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益。现在对企业的一把手来讲,最重要的不再是管理,而是要把管理授权给别人去做,自己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面对不确定性。我经常跟大家讲,管理是眼睛向内,经营是眼睛向外,企业一把手,既不是当官的,也不是传统的管理者,应该首先是个经营者,核心能力是经营能力。经营之道就是赚钱之道。赚到钱的不见得都是好的经营者,但赚不到钱的一定不是好的经营者。企业是经济组织,是营利组织,不会赚钱的人不能做一把手。一把手要坐镇经营,自己先做正确的事,再让大家正确地做事。如果自己要做的事情选择错了,即使大家做得再正确也没用。

    大家认识到,影响企业效益的是价格,影响价格的是供需关系,这就把逻辑理顺了。量多不赚钱,量少才赚钱,要想取得好的利润,就不能盲目靠放量降价,而是要进行产销平衡,要以销定产,要减产保价。可以说,限电事件是对水泥行业进行的一场市场教育、一场价格教育。

    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坚守、责任

    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老先生给了年轻人四点忠告:一是专注;二是有耐心;三是有了成绩后要格外当心,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四是有了财富要回馈社会,而且越多越好。有人说中国的富人“富而不贵”,缺少对社会的回报,缺少西方的贵族精神。在西方,贵族不仅意味着财富,还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企业家要有“兼济天下”的责任感,不是自己富了就行了,而是要考虑怎么照顾到更多人。尤其是国企领导人,更要埋头苦干,淡泊名利。实现保值增值是国企的必尽之责,同时还要考虑能多缴多少税,多提供多少就业,使多少个家庭幸福安康,使多少个屋檐下有孩子的欢笑,这也是企业家精神。

    第三篇 创新

    我时常提醒自己和部下两句话:“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总是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我们总要向前一步。”意思是,一个企业不愿意创新改变,不研究新方法、新模式,只靠经验主义发展,注定会被颠覆,走向失败。迈出创新这一步不容易,因为大家会有惯性思维甚至惰性思维,但不创新必然死亡,不能等到临近崩溃或站到悬崖边上才幡然醒悟。做企业要始终未雨绸缪,我们常讲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一个市场中哪种产品赚钱,大家往往一哄而上,所以既要在红海中改变竞争思路,让红海变蓝海,又要时刻保持颠覆性创新的警惕性,不断寻找新的蓝海。

    发电玻璃:挂在墙上的油田

    薄膜太阳能领域有两个主要技术,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在碲化镉领域,太阳能电池做得最好的是美国的第一太阳能公司,它采用的工艺是蒸镀法,即用高温把碲化镉蒸汽蒸镀到玻璃上去。这种工艺成本很低,在美国,第一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居然低于火力发电。多家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找过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但美方出于种种原因没来中国建生产线。美国还有一家碲化镉太阳能电池企业,采用电磁控溅射法把碲化镉耙材以等离子方式溅射到玻璃上,形成薄膜电池。我们曾经希望引进它的技术,但也没成功。

    2017年8月中国建材自主研发的第一块发电玻璃在成都下线,这块玻璃长1.6米、宽1.2米、重30公斤,面积是美国First Solar公司产品的2.67倍,产品规格做到世界第一。玻璃上均匀涂抹的碲化镉薄膜相当于百分之一头发丝粗细,正是这微米厚的材料,使玻璃从绝缘体变成可导电的导体,进而成为可发电、可回收、绿色环保的多功能建筑材料。这种玻璃触光就能发电,一块玻璃年发电260~270度,三四千块玻璃做成的墙壁,产生的电量相当于普通油田一口井一年产油可转化成的发电量,因此有“挂在墙上的油田”的美誉。建筑物消耗了全球超过40%的电力,如果装上发电玻璃,不仅能有效减轻光污染,还能够将外部能量转化为清洁能源,相当于自备发电站,这种颠覆性的新能源建材将改变历史。2018年4月,中国建材世界首条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

    发电玻璃研发技术难度大,我们进入这个领域后,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做到世界领先,并实现了规模化量产,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采用了协同创新的方式:中国建材与民企合作,引进德国技术,又结合了中德美三方科研团队的力量,这种创新的方式加快了中国建材在新技术领域的拓展速度。

    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的根

    未来,中国建材将通过全球工厂管理的招投标来扩大业务范围,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类企业的管理,从产品的“走出去”,转变为人才的“走出去”、管理的“走出去”,从硬件的“走出去”,转变为“软件”与硬件同时“走出去”。我们将把“智慧工业”模式应用到全球100条生产线上,把集团建成制造服务型、外包型、管理型的产业集团。

    第四篇 文化

    做企业实际上就是做文化,文化是企业竞争的决赛。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就对员工提出四个字的要求:入模、复盘。入模就是要认同联想的文化;复盘就是做完一件事,再检查一次,总结、归纳才能提高。

    企业领导是文化领袖

    以前考研究生时,英语试卷中有篇文章提到,小企业的成长靠管理者的行为影响和言传身教,大企业则是靠文化和制度影响人。这段话点明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领导人最大的区别。小企业领导人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就像铁匠铺的师傅,自己以身作则了,徒弟照葫芦画瓢,也不会有太大偏差。但是大企业管理幅度宽了,领导只靠言传身教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文化、思想、制度来影响和约束大家。

    关注员工的情绪和需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这是根本的东西。记得女儿只有几个月大时,有件事让我很受触动。刚开始,我一抱女儿她就哭,爱人抱过去就不哭了,爱人告诉我,孩子虽小,但她是个人呀,你得和她交流。按这个方法再抱女儿时,我就全神贯注地看着她,跟她说说话,她真的不哭了。这说明人都是需要被关注和重视的。所以,我现在常和企业里的年轻管理者讲要善待员工,多去基层企业转转,多倾听员工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即便企业里最差的那个人,也是需要被关注、被关心的。如果企业对员工漠不关心,谁还愿意长久地待着呢?企业家要想清楚这些事情。

    商科在校生不是说只学专业知识,而是要有相当广泛的知识面。德鲁克在《旁观者》一书中认为,商学院应设文学课,让商科的学生学学短篇小说写作和诗歌赏析。短篇小说长于刻画心理,反映的是对人的理解;诗歌赏析有助于理解情感。人和情感恰恰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对管理者来说,智商很重要,情商也很重要。我理解,智商是辩证分析问题、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情商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如果只理解自己就没有情商。情商实际是互动交流,对人心理的一种察觉能力。

    我在上海参观钱学森博物馆时,读到一句话: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的融通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工作者需要文艺素养,文学艺术家要懂得科学知识。做企业也是如此,管理和艺术可以相得益彰。《基业长青》作者柯林斯就讲,很有趣的是,大企业家往往喜欢一门艺术,看来艺术和企业是相通相融的。

    近80岁高龄时,稻盛和夫受日本政府邀请,以零薪水出任日航董事长,用他独特的经营哲学,带领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迅速扭亏为盈,浴火重生。稻盛和夫为什么能屡屡创造奇迹呢?有一次他到中国演讲时,将自己所有的成功之道概括为八个字:敬天爱人,利他之心。这八个字在京瓷和KDDI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日航的重建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对自然、对人力以外的事情要有敬畏之心;爱人,就是按人的本性做人,以友善博爱之心对待人类;利他之心,就是做人做事要有利于顾客、员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稻盛和夫有很多著作,他的书里一点德鲁克、泰勒这些西方人的东西都没有,基本都在介绍“敬天爱人”“利他之心”“阿米巴经营模式”“作为人,何谓正确”“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些心灵的叩问值得深思。

    包容的经营哲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企业要实现与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的“四重和谐”。与自然和谐,是指善用资源,实施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与社会和谐,是指严格恪守商业道德,创造优良的产品与服务,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努力打造阳光企业,创造阳光财富。与竞争者和谐,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力求双赢、多赢和共赢。同行之间,坚持理性竞合,摒弃恶性竞争;国企与民企应像一杯融合的茶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要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与员工和谐,是指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红利。

    做企业需要包容,做企业家更需要包容。松下幸之助说过:“带领十几人的团队,言传身教就够了;带领几千人的团队,用管理就够了;而带领四五万人的团队,就要用思想去感化他们。”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条:如果带领的是几十万人的团队,你可能就要双手合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拜托他们。大企业的领导者要有胸怀和容纳度,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中国建材是全球水泥大王,我们在做水泥的方法上,实际进行了两个点位的创新:一个是企业的组织方式,另一个是市场的运作方式。关于企业怎么组织,我们选择了联合重组的方式。

    从做工厂到做市场

    领袖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就像雁阵中的头雁,方向感、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都要格外突出。领袖企业是行业系统的中坚,不仅要关注自身成长,降低成本,管理工厂,更要推动行业发展,引导政策,稳定市场。也就是,要从“做工厂”到“做市场”。按照传统思路,企业只要做好工厂、控好成本、扩大销量、增加品种就能盈利。但在饱和市场中,如果没有好的行业生态,企业只知冲冲杀杀,图一时之快、一己之私,即便内部管理做得再好,也不会成为赢家。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广义的企业管理=外部市场管理+内部运行管理。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工作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还要提升、拓展到影响企业效益的整个系统中。按照这一思路,中国建材在做好内部管理的同时,始终要求企业紧抓外部市场,开展核心利润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竞合的道路,大力实施“价本利”经营模式。在市场竞合中,我们提倡“三不四千”精神,即“不辞辛苦、不怕委屈、不畏挫折”和“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各企业一把手深入市场一线,维护竞争环境。这些做法既推动了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和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也使企业取得了稳定的经济效益。

    我曾听一个水泥老板讲,我能赚钱,凭什么隔壁工厂能赚钱?我说,你赚你的钱,他赚他的钱,为什么总相互算计呢?钢铁厂老板、煤炭厂老板、房地产老板不照样赚钱吗?大家各赚各的,为什么对别人赚钱就接受不了?这种心态就不对。做企业要赚钱,但赚钱应建立在互利双赢或互利多赢的基础上,就是达人达己。自己获利也要让别人获利,自己富裕也要让别人富裕,做企业要有这种境界和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企业迷思:北大管理公开课 》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jm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