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减”课堂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义教教育阶段设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展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探究活动;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过重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4、《2021年教育部中小学五项规定》,“五项管理”即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五项管理”强调中小学作业管理,①提高作业质量,②严把作业难度,③严控作业总量,④规范作业布置,⑤加强作业指导。同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省(区、市)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开展“五项管理”督导工作。
5、阅读能力的社会化需求。将课堂学科化价值转变为社会学科化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①获取信息能力,②整体感知能力,③形成解释能力,④作出评价能力,⑤创意运用能力。
二、构建课型体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有三个基本特点:紧扣主题,大量阅读,自由阅读。通过建构阅读体系,实施策略阅读,落实“长文短教,难文浅教”,实现“一课一得”,达到“质从量出”“反三归一”。
(一)构建语文主题学习课型体系。“单元预习课”“精读引领课”“略读实践课”“组文阅读课”“自由阅读课”。
(二)建设“开放”课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建设开发课堂,跨学科学习。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指向了阅读长度,体现在整个单元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指向了阅读的宽度,体现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向了阅读的厚度,大量阅读采用“1+X”阅读模式。
(四)加强课型之间的联系。教材精读课文是学方法,略读课文是用方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型之间每一种课型的前一种课型,都为后一种课型打基础。“精读引领课”学习方法,“略读实践课”使用方法,“组文阅读课”巩固方法,“自由阅读课”选择方法。前置性预习,“单元预习课”既有课堂学生预习的内容,也有课外预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读好精彩语段,可以作为前置性作业。
崔峦说:我们提倡“三位一体”的阅读,因为可以增量提质,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但单篇教学是基础,不能强调组文,而忽略了单篇。一些语文知识,词句段篇,文章写法,老师不教,靠学生自己悟,有些是悟不到的。一些阅读技能,如“精读、略读、浏览”老师不指导,有些是练不到位的。一些重要的阅读能力,如理解词句的能力,分析段篇的能力、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解释的能力、语言鉴赏的能力等等,若老师不以单篇为例进行指导,让学生“知其然”并且“得其能”,靠学生自己去摸索,是难以练就读懂一篇文章的本领的。
三、建设智慧课堂
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内学习是师生合作学习的主战场。
从学习时间上看,小学应该在四十分钟以内,初中应该在四十五分钟以内。在这些时间之内,学生以完成当堂作业为主,无需安排课外作业,保证课堂学习效率。从学习内容上看,以学习教材为主,阅读丛书为辅。围绕专题开展大量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等。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有优秀课例“精读引领课”“略读实践课”等课型,这些课型是需要在课内进行学习的,因此,“精读引领课”“略读实践课”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开展课内大量阅读。
比如,统编教材三下第二单元“精读引领课”的1+X,学习教材的精读课文《守株待兔》,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揠苗助长》;还有“略读实践课”的1+X,学习教材的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大眼狮子和小眼狮子》《鹰和蜜蜂》等。
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内向课外学习的延伸与拓展
从时间上看,第二课堂没有固定的时间。第二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作业不一定能够当堂或当时就能够完成的。从学习内容看,大多是对“第一课堂”学习内容的一次延伸。
统编教材中,低段学生的“和大人一起读”,中高段学生的“快乐读书吧”,明显是指向第二课堂的读书作业。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组文阅读课” “自由阅读课”,包括“整本书阅读课” 都可以放在第二课堂进行。
如,统编教材三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
小故事大道理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但背后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
“你读过吗”。中国古代寓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些寓言故事题材广泛,形式活泼,读起来轻松有趣,既发人深省又好玩。读了下面这则寓言,能体会到什么道理?
请阅读《叶公好龙》。故事是根据《新序•杂事》相关内容改写的。
“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除了中国的寓言,还可以读一读其他国家的寓言,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都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一种课型是“整本书阅读课”,这种课型实际上是整本书的导读课,学生学习了一个单元之后,自然由单篇阅读转向多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
对于整本书的导读,这里需要导入整本书《克雷洛夫寓言》的阅读。这里,由于“组文阅读课”“自由阅读课”作了较好的铺垫,整本书阅读也就水到渠成了,还能起到趁热打铁的效果。即落实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要点1、学生能产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自主阅读,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下第二单元《寓言故事》,“组文阅读课”的阅读内容有《狐狸和葡萄》《狐狸建筑师》《狐狸和伐木人》《肚胀的狐狸》,这是在巩固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小故事大道理”。“自由阅读课”的阅读内容有《不识车轭》《鲁侯养鸟》《买椟还珠》《丑女效颦》。无论是“组文阅读课”,还是“自由阅读课”,都是“小故事大道理”,《克雷洛夫寓言》“两只斑鸠”“驴子的故事”“鹰和鸡”“青蛙的国王”“ 瘟疫的祭品”等许多故事组成,也是在讲这些故事。因此,这些文章是也可以放在第二课堂来阅读的。
第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情境,需要建设“体验式”课堂。
在这些课堂里,学生的作业主要是完成体验式学习,以体验情境为主。从学习时间上看,需要在一节课时间之外,走出课堂,走向校外。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参与实践。是由课堂学科化功能,向社会学科化价值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包括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形成解释能力”“作出评价能力”和“创意运用能力”等,都会在第三课堂中体现出来。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找春天》。这样的安排,既可以上好一节“精读引领课”,让学生学好精读课文《找春天》,也可以链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春天在哪里》,大家一起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完成此项作业,需要创设一个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最美的春天。
作业:课后选做题。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仿照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说一说。这是多种作业的体现,具有功能性、实践性、创意性等,这次完成的作业是智慧化作业。
又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创作情境如下:
你做过什么小实验?向大家介绍一下。
写之前,可以先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前置性作业:做一项小实验。
第四课堂是学生展示的主舞台,展示活动丰富多彩。
智能化作业,智慧在安排,重点在实践,精彩在展示。教师需要设计好前瞻性学案,方向性目标,合理性流程等。学生通过体验情境,自主实践,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第四课堂既可以是课内的课堂,也可以是课外的课堂,都是学生展示作业的舞台。根据展示的规模确定展示的时间,一节课、两节课即可,还可以半天时间。规模可以是大小不等,如小组的,班级的,学校的,联校的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展演等。活动主题可以是专题的,也可以是复合专题的。
智能化作业展示,需要发挥每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乐中学,学中乐。
既然是作业展示,需要有一个评判的基本标准,需要依据展示的内容制定科学的评判要求,可以打分,可以挂星,可以点评等。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转述》。
有时候,我们需要把一些事情转述给别人。
情境1、我要把这个通知告诉小军。
情境2、明天参观博物馆需要注意:早上8点在学校北门集合……
小丽今天请假了,我要把老师的话转告她。
作业:根据上面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分小组进行转述。
要求:1、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注意人称的转换。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栏目内容都可以在第四课堂进行。
智 能 化 作 业 形 式
(一)前置性作业。学生通过前置作业的学习,对新知建立一定的阅读和思维建构。经过基本独立的前置性学习,学生可能解决部分问题,并生成新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在这个基础上组织的课堂教学更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把作业前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单元预习课”就是其中较好的方法。
例如,在单元预习课上,学生需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学会生字和新词,第三、读好精彩语段。在三个任务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可以通过阅读文本进行的,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作为前置性作业,按照前置性作业的要求,让学生提前把课文读好。
再者,读好精彩语段,也可以作为前置性作业。读好精彩语段,不仅是指教材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还可以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精彩语段。
(二)功能性作业。统编教材中,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语,这些给学生阅读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也是指向功能训练的。这些功能性练习系统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注重语言实践活动;2.关注学习方法指导;3.系统设计语文活动。通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精读引领课”学习方法,在“略读实践课”上使用方法。这样的功能性作业不仅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迁移到了课外阅读中,还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统编教材“1+X”阅读体系的落实。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生灵》。本单元是以“大自然的生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昆虫备忘录》4篇课文,通过描写燕子、鸳鸯、鸭子等可爱的生灵,展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可以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实施大单元教学。在学完本单元精读、略读课文后,设置完成“1+X”(链接阅读丛书内容)的功能性作业。
读课文《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分别链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范文阅读中的《海燕(节选)》《荷花出水》《夏天的昆虫》等。这些功能性作业,实现紧扣主题,大量阅读,落实本单元的三个语文要素,1、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动物外形、活动写清楚的;3、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三)实践性作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导语”中点明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外,还明确指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阐述了每个单元的阅读重点目标。“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都围绕单元的训练要素进行设计、编排。
“第一课堂”是完成智能作业的主阵地,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搞好阅读教学,处理好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荷花》,课后的“小练笔”要求:第二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为了能够学以致用,实现水到渠成,加大训练,趁热打铁,还可以链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荷花出水》,文章里有许多描写荷花优美的语句。
“一朵荷花秋天里就是一颗充满莲子的莲蓬,我们可舍不得碰伤它呢。水塘里的泥是那么膏软,荷花就从这儿冲出水面,展露笑容,沐浴阳光,呼吸空气,孕育莲子。它是那么清素,那么洁净!看吧,那绽开了的每一朵荷花中心,簇黄缨蕾,护卫着一个娇嫩的鹅黄色的小莲房,当花瓣落尽了,也就是一个绿色的莲蓬,怀着一粒粒绿皮儿的莲子,走向成熟的时刻。”
(四)能力性作业。现代教育学认为,阅读教学需要把课堂学科化价值转变成社会学科化功能。阅读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创意运用”。
“第二课堂”是体现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倡导“自主、体验、探究”等方式。注重个性化、项目化学习。对策就是增强学习路径和方式的多样化,在学习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多元设计、加强互动、促进合作与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要借助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如文化主题活动等,小学生最渴望的自主发展型教育活动。他们期待在“第二课堂”发现自己的特长,彰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生灵》。课文《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实际是一幅美好的春景图。《燕子》课后思考题一、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昆虫备忘录》文前提示语要求:蜻蜓、瓢虫、蚂蚱……这些昆虫你了解吗?它们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学生又如何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呢?这是能力的体现,需要走进春天,观察春天,获取春天美景的信息,整体感知大自然(动物、植物、人物等)的魅力,形成解释(表达)大自然的能力,作出评价(喜欢之情)大自然的能力,创意运用(描绘大自然生灵)的能力。
(五)创意性作业。对作业的创造性完成,或有创新性表现。“第三课堂”是体现创新能力的助推器。在实践中推进体验式、合作式、综合式学习,增强其特色化,努力实现学生体验、实践、认知提升的系统推进。“第三课堂”可以走出校园,开发、利用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带给学生较为深入的浸润体验。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欢,从而形成强烈的快乐感,成就感,归属感。“第三课堂”一定要为学生争取、提供展示才能机会的舞台。
又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春天里,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我们去哪儿春游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每个人可以选一个地方,说说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先分组讨论,小组提出推荐的地点;再全班交流,各小组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然后投票选出最值得去玩的一两个地方。
温馨提示:说清楚想法和理由。
耐心听刷人请完,尽量不打断别人的话。
“第四课堂”是展示智能化作业的主舞台。展示可分为舞台展示、场地展示、课堂展示、集中展示、分散展示等。如课堂展示课,舞台就是课堂,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展示。展示课上,教师分配完任务后,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学生的讲解、点评和反馈。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才能,是树立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
“第四课堂”是学生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展示的一堂课,也就说展示课不是一种独立的课型。需要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作为基础课堂,在以上课堂里,需要分别设置一些智能化作业,所以“第四课堂”呈现的全是一些作业成果。就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五大课型来说,每一种课型的前一种课型,都是后一种课型的基础课型。因此,必须处理好五大课型之间的关系。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还需要给予师生以更多的储蓄能力的机会。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教师不仅要合理控制作业的“量”,更要凸显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以及作业评价的多元性,提高作业的“质”。
智能化作业评价展示一贯坚持“三位一体”“五星级评价”机制,即: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感态度、完成过程、效果等给出相应的星级评价,以多元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
通过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重大节日、体育节、艺术节、诗词大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作品展示、等,组织展示活动,学生将会愉悦完成智能化作业。
四、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思维发展与提升 崇尚求真创新。3.审美鉴赏与创造 陶冶高尚情操。4.文化传承与理解 建立文化自信。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需要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服务于学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需要把课堂学科化功能,转变成社会学科化价值,服务于社会。两个服务在“双减”背景下,显得十分必要与及时,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智能化作业,实现“双减提质”。
(一)提升“获取信息”能力
“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信息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智能化作业设计时,不仅教师要有这个意识,而且学生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课堂学科化功能首先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获取信息。如统编二年级教材里有许多课后思考训练题是“读好问句,读好对话”等,如果这些句子不能从文章里找到,哪怎么能读好呢?任何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必然会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体现出来,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可以从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来思考。因为每一篇不同体裁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主旨、表达方法: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等等,有待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些主要信息的获取需要阅读文本才能所得。
将课堂学科化功能,转化成社会学科化价值,是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的信息。获取这些信息,不仅是指阅读方面,还有活动方面。如学生参加一场主题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活动的基本程序有哪些?都需要参与活动者做简单的了解,这些就是基本信息。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学生按照课后思考训练题的要求,不仅可以直接找出句子,说出文意,还可以借助图片获取相关的信息。
1、从文中获取信息。课文《找春天》课后思考题一、朗读课文。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语文主题学习“精读引领课”,第一、学习课文《找春天》,获取春天信息,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第二、链接阅读丛书文章《春天在哪里》,继续使用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方法,看看“春天在那里”。
2、从句子中获取信息。课文《雷雨》课后思考题二、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再把句子抄写下来。
泡泡语说:加点的词用得真好!
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②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3、从图与文中获取信息。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后思考题二、默读第3自然段。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大量阅读首先是获取信息,接着才是整体感知。
(二)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是大量阅读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主要内容的表现形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从文章题目入手思考,有的文章的题目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把文章的小标题串联起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说清楚,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智能化作业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方面入手。
整本书阅读更需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虽然课堂上安排有整本书导读课的课型,但对于整本书的阅读还需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教材里对整本书阅读有具体的要求,那些就是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方面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中的“组文阅读课”,包括“自由阅读课”都是多文本阅读,都为整本书阅读服务。
如《鲁滨逊漂流记》课后思考训练题一,要求学生“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这是课堂学科化功能所指。
我们知道,《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共有14章,教材中所选是“第四次航行触碓,鲁滨逊漂流到荒岛”。文章第一部分是梗概,概括地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内容。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通过代表性的事件,记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
当学生要向他人介绍《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时,你先需要介绍整本书的梗概吧。在现实阅读中,有的整本书里有梗概,有的书里是没有的,怎么办?需要了解整本书的目录,目录就是标题。“串联小标题”或“串联目录”都是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因此,这里的智能化作业体现在对整本书阅读的梗概上。
如何将课堂学科化价值转化成社会学科化价值?比如阅读整本书,需要先了解整本书的“梗概”就是;还有阅读一张报纸,需要先看看报纸的每一个标题等等,这种常用的整体感知主要内容阅读方法,便是阅读能力的体现。
如统编教材四下第六单元《成长故事》,本单元语文要素1、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引领课”可以这样上,第一、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学习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二、链接丛书文章《小英雄雨来(节选)》,使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提升“形成解释”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核心素养,强调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 崇尚求真创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运用,逐步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逐步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
体现“形成解释能力”的作业可从三个方面设计:一是如何利用文本进行解释?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二是如何利用阅读资源进行解释?通过引经据典,旨在考查学生大量阅读所得;三是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四)提升“作出评价”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其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审美经验,初步具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启迪心智,温润心灵,涵养高雅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陶冶高尚情操”。
课堂学科化功能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需要关注“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特别是“鉴赏品位”。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乡下人家》中写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显然,这是对乡下人家的赞美。学生又如何赞美自己的家乡呢?这里需要完成一项智能化作业。此项智能作业需要转化,即从第一课堂过渡到第二课堂进行。为了完成这项智能化作业,教材也专门安排了“选做”题:“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又如,统编教材四下略读课文《黄继光》,文前提示语要求:课文讲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读一读,找出课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英雄气概。再读读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
学生要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可以通过文本中对黄继光语言、动作的描写。如“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显然这是课堂学科化功能。
为了让课堂学科化功能转变成社会学科化价值,教材安排了“阅读链接”,阅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放大课堂学科化功能,实现社会学科化价值。可以链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最后一颗子弹》,上好“组文阅读课”,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一组文章《暴风雨中的大力神》《记张自忠将军》《采蒲台的苇》等。还需要深入阅览室、图书馆等阅读场所,进行多文本阅读,或整本书阅读。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树立英雄形象,了解英雄群体,进而向英雄们学习。
(五)提升“创意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通过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文化积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阅读实践是一个开放、运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拓的过程。阅读的“创意运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了有关作品后,在原文的基础上,对特定的情景或情节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创意性描述,这种描述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这一过程充满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布置智能化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而且要加以重视。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间故事》,语文要素1、“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怎样才能创造性复述故事呢?1、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如“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会说些什么?”这是人物对话;“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这是人物形象。2、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如“织女被王母娘娘带走时的情形是什么样?”加上动作和表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创造性复述故事,体现出学生的“创意运用能力”。
如统编教材四上《西门豹治邺》课后选做题:剧本主要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依据“阅读链接”中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
统编教材四下第八单元语文要素2、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课后思考训练题2、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巨人的花园》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单元习作:故事新编
提示:你一定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如果让你重新编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你会怎么编呢?
1、先设想一下故事的结局。①乌龟和兔子都赢了。②乌龟和兔子都没能赢。③兔子赢了。④乌龟又赢了。
2、假如我们选“乌龟又赢了”这个结局,可以想象新的故事情节,如:河流挡道 撞上树桩 掉进陷阱(路遇不测)……
3、我们也来写一写吧!可以新编《龟兔赛跑》,也可以另选一个熟悉的故事,如《狐假虎威》《坐井观天》《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创编新故事。
4、编完后,可以配上插图,把习作贴在教室的墙报上,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有趣的故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田忌赛马》时,可以推测孙膑当时的思维过程。他先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能理解孙膑为什么想出了这样的妙计。
学习《跳水》时,也可以推测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这样分析后,就能知道他的办法好在哪里了。
可以布置这样一道智能化作业: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并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还有一道体现创意运用能力的作业,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你喜欢探险吗?你读过有关探险的书吗?你希望和谁一同去探险?你想去哪儿探险?打算带上哪些装备?可能会遇到什么险情?准备好了吗?快开始我们的探险之旅吧!
续编探验故事是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②设计的,也是智能化作业的最好体现。这样设计的作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五种阅读能力是通过阅读的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也是不同阅读能力的着力点,但不是孤立的,所有的阅读能力可以围绕五个阅读维度进行的。
智能化作业的主要任务是把课堂学科功能,转化为社会学科化价值。只有这样的作业才是智能作业,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从输入到输出,从阅读到表达。可以说,布置作业彰显教师的智慧,完成作业彰显学生的能力,将“智”与“能”二者合一,体现出真正意义上智能的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