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东门之杨”这个名字,来源于对《诗经》的喜爱。《国风·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https://img.haomeiwen.com/i3786239/284a0c8c8096e08d.jpg)
这首诗一般解读为等待情人相会时,轻松又期待的愉悦心情。我喜爱这首诗,来自于它给予我的美好画面。在树下静静听着叶子哗啦啦的声音,拥抱一阵微凉的风,天上星子闪耀,每一种观感,都让我感到轻松喜悦。
很多人觉得诗经文字诘屈聱牙,不容易理解,读起来也没有韵律,更没有美好的故事辅助传诵。比如小时候看《还珠格格》,晴儿与箫剑第一次相遇,箫剑痴望着美人背影,念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配合二人的怦然心动、火花四射,一下子便记住那句词了。
诗歌之美,美在情感的流动,以及念诵的唇齿留香。而诗经之美,也在于用词简练,而“思无邪”,情感真挚流畅。
比如《国风·周南·卷耳》,切换视角,表达共同的思念之情。第一个场面,有人在采摘卷耳,由于思念和担忧,过了很久很久,都没有装满这个筐子;第二个场面,一个人拉着一匹疲惫的马,踽踽独行,他在思念家人,但路途太过遥远,同行的人也走不动了。真的很忧愁,何时才能回家呀。
诗经的语言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即使是“比”,也不拐弯抹角。快乐便是快乐,悲伤便是悲伤,情绪涌动,便允许它自由流动,不必藏着掖着,不让外人瞧见。
由于语言比较简练,年代久远,很多地方难免有争议。比如我刚才提到的两个视角,也只是我自己读到的见解。而比较自由的是,不必采取“权威”的意见,美是不需要界定的。就像“永远滴神”《红楼梦》,留下一个未完本的结局,引得后人遐想千百年,书写一个个可能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强大的魅力。
如果想要欣赏这些优秀的诗歌,念诵或唱诵是必不可少的。记得去看舞剧《孔子》的时候,当演员们合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怅惘歌声,跳起孔子梦想中盛世的悠长舞蹈,才发现,它们只是在沉睡,真的活起来时,生机勃勃,打动人心。
愿我们,每日活成诗。
谢谢你,我爱你。PO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