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4左右的小男孩大哭大叫着在躺在地上,一边滚来滚去一边大声叫嚷着:“我不回去,我就要买那个玩具。我就要,我就要……”
旁边远远地转了一圈的人在观看,男孩的妈妈尴尬而无措地在旁边哄着他,并试图伸手把男孩抱起来,只是孩子在翻滚时不停地挥手蹬脚,妈妈根本无法靠近他。
这个点是快吃中饭的时候,妈妈对男孩说要他先起来,吃完饭后就去给他买,但小男孩却依然没有停止哭闹,嘴里喊着:“我就要现在买,现在就买……”
好一阵之后,一直被路人转观的妈妈,实在没有办法了,一脸尴尬和无奈地对他说:“好了宝宝,妈妈现在就陪你去买,起来不哭了好不好?”小男孩听到这话,终于收了哭声,从地上爬了起来。
虽然不知道这个陌生的小男孩家里是什么情况,但从他撒泼打滚的行为中,不难猜测出家里对他的溺爱,这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小孩。
每当我们碰到被溺爱的孩子时,都会认为孩子被溺爱,是家里的大人太爱孩子,不知道正确教养孩子的方法,或是因为太爱孩子,对孩子下不了狠心管教的缘故。
溺爱是过度的爱,是父母家人太爱孩子了,这是我们大部分人对于溺爱的理解。而事实上:溺爱看似是大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爱孩子,但溺爱其实只是大人给予孩子的一种懒惰的爱。
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或家人,看似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实际上父母只是懒惰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头上,满足的是自己的心理需要。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以把孩子的成长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根据孩子的成长需要而给予孩子相应的爱,而不是一味地无条件迎合孩子,或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认为为孩子好,实际上却在不断忽视和破坏孩子感受的事。
比如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从小到大,就想着以自己的经验帮孩子安排好要走的路,替孩子做选择、替孩子做好所有的事,以为这样做就是爱孩子。
而结果却是孩子在父母的事事包办之下,感受不到挫折,长大后没有挫折商,一遇到挫折遇承受不住,出现各种心理或实际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的世界崩溃掉。
而父母之所以不想让孩子吃苦,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父母自己小孩子可能吃了很多苦,于是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实际上潜意只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很多时候总是去“做什么”并不是爱孩子,反而是经常提醒自己“不做什么”,不去用自己的意思控制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怎么分辨对孩子的爱是溺爱还是真爱呢?区分的原则就是:真正的爱,导致的只会是好的结果,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而如果对孩子的爱,给孩子带来了伤害,那就一定不是真正的爱。
给予孩子真正的爱,是无论给予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出现问题的,更不会有“过度”一说,给得越多,孩子就越能健康成长。
怎么样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呢?那就是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孩子的存在和真正的需要,并且在孩子力量不足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记住,是孩子的真正需要,而不是父母强加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