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此段紧接上文“之二虫又何知!”“二虫”是“小知”,大鹏是“大知”。庄子用“小年不及大年”说明“小知不及大知”,最终落实到世人,发出“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的感叹。
1.不同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不及”有三种说法,一是比不上,二是不理解,三是不必追赶。三种说法中,第一种是二分思维,贬小而扬大,这与庄子的本意相悖的,不然《齐物论》就没法读了;第二和第三种说法是一致的,因为不理解,自然无需去追赶,不必到达“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可以解释为“小智无法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理解寿命长的。”
朝菌的生命不过一日,寒蝉寿命长不过六月,冥灵的一年是世间的两千年,大椿的一年是世间的三万两千年,这是在说什么?时间并非是真实存在,固定不变的。朝菌、寒蝉、冥灵、大椿对时间的感知各不相同,“山间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山间和世上的时间感知也相差很远。时间观,观时间,时间不过只是生命的一种感知而已,只是万物认识世界的一个维度。
因为对时间的感知不同,知有大小,寿有长短,所以世界在不同物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朝生暮死的虫子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自然也就不知道寒蝉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灵龟和大椿看到的世界。这是天赋物德各有所限,物各尽其量,没有对错和好坏。
2.“匹”的可悲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之寿究竟是大年还是小年?为何庄子发出“不亦悲乎?”的疾呼?
相对朝菌而言,八百岁的彭祖是大年,但对于“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而言,彭祖之寿却如同朝菌一般。人将彭祖视为不可超越的大年,却不见冥灵和大椿的长寿,这是绝对的狭隘的认知视角。人被困在局限的认知里而混然不知,这是可悲之一。
人困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造出彭祖这个绝对的长寿标准,会“匹之”,不停地比来比去,想要超越彭祖,成为最长寿的人,其结果是终生役役,难有一日安宁。
可悲的又何止是与彭祖比寿命呢?从小比分数高低、比谁考上的学校更好、比谁的工作收入更高、比谁的房子更大,车子更豪华、比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人啊从小到老,比来比去,比这比那,汲汲求功求名,一生烦苦,无一息快活。这是可悲之二。
世人“小知”,不管比什么,都只是执着自己这个肉身,此外更无别事,何曾知有“大知”?何曾知自己认知的世界之外还别有洞天?何曾知有大道?庄子要是在现代社会,估计也会大声疾呼“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