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23621/1e283e045da37789.jpg)
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乔比,著有《坏的哀伤,好的哀伤》。这本书从哲学角度对哀伤进行了深度解读。
初看书的名字,对哀伤有一个深深的疑问:哀伤明明是一种情绪,为什么会有好坏之分呢?
在本书的引言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篇幅来解释他研究哀伤的原因。
他说,“哀伤,会引起有创造力和好奇心之人的关注。”我想他一定就是那个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人吧!
哀伤是个具有复杂情感的情绪。我们在面对生活中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实时,经常会用哀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哀伤代表了当时我们在事情发生时的混乱、无助和可悲。
本书中,他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哲学认为哀伤是羞耻的根源。但作者却认为哀伤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值得认真去对待。因为哀伤不仅饱含了痛苦的情感,往往还让人不知所措,所以这对于人们认识哀伤理解哀伤会更加的困难。因此,作者想通过对哀伤的研究,让人们深入地认识哀伤,并从中受益。这是哲学有效的应用方式。
那么我们为谁而哀伤呢?
一般来说,哀伤者与被哀伤者是属于亲密关系。在社会环境中,要足够了解、熟悉对方的态度和生活习惯。有了温情的土壤,才会让哀伤来临时,自然而然地表达哀伤。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为别人而哀伤吗?
大家在刷视频时,有没有和我遇到同样的事情?如果看到令人悲伤的视频,眼泪会不会不自觉地流下来?或者,我们听说朋友的亲人过世,内心是不是也会有悲伤的情绪?前段时间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的离世,被广大网友发在平台上,大家才知道这个心怀大义的企业家做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情。于是,很多人对他的离世,心里可惜、悲痛。这种哀伤的情绪和亲密没有关系。因此,我们会从中发现,对逝者的依恋并不是哀伤发生的必要条件。这与作者书中内容相符。
文中作者还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哀伤是以爱为前提的吗?
影视剧中有很多相关素材。比如对某人由爱生恨,不希望他有好的后果。当听说他去世时,表面上高兴,内心却无比哀伤。所有哀伤
与冷漠并不相容,与爱和恨却相容。有时候哀伤并不是爱和恨那么简单,可能还有对逝者的矛盾情感。
读懂了“我们为谁而哀伤”,就会对哀伤有细致的了解,同时我们知道哀伤的对象和原因,会知道如何应对以后的事情,也懂得将坏的哀伤化为好的哀伤。能够对这点深有体会,恐怕也是作者书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