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是一篇关于健康素养的文章(值得细品)

这是一篇关于健康素养的文章(值得细品)

作者: 草青青xiaowei | 来源:发表于2021-01-05 22:57 被阅读0次

    今天借用他人的检验报告单(已经征得主人同意),详细分析了每一项指标,主要是建议大家关注自己的健康,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可结合度娘查询相关信息,让您轻松享受健康的生活!感恩老师!感恩有您!

    总检报告

    下面是小静老师(徐医生)的解读和健康指导:

    初步判断:体质偏寒湿,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囊肿、息肉、增生,炎症、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举例如妇科囊肿,寒湿不改变,只会反反复复不能根除,建议升高体温(每升高一度免疫力增加30%,又能改善血液循环),衣着保暖,避免吃冰冷寒凉性食物如苦瓜、茨菇、萝卜、苦菜、黄瓜、丝瓜、火龙果、梨等(降低体温、降低免疫力),避免熬夜,观察是否有改善,若是不明显到春天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法排一下毒。(具体排毒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得到医生或者健康管理师的指导再实施!!)

    生化指标

    下面仍是小静老师的解读和指导:

    肝功能十项检查

    一.谷丙转氨酶:结果12.4  参考值5.0—40

    中间值为22.5,测量值12.4接近低线5

    此项检查是:谷丙转氨酶是一种肝脏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是一种反映肝脏损伤程度的酶学检查。

    若是超过上限(升高):

    a.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会明显升高;

    b.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阻塞性黄疸、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c.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可导致升高。

    谷丙转氨酶低了说明肝细胞正常,没有受到损伤,肝细胞内的谷丙转氨酶没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就低。不是因为某些疾病引起的,谷丙转氨酶低说明肝功能正常。

    二.谷草转氨酶:结果21.3    参考值8.0—40

    中间值24,接近中间值,此项正常

    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40单位/升,当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大于1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

    1.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AST活性可明显增高,一般为正常参考值上限的10~30倍,不高于同时测定的血清ALT活性。当血清AST活性增高持续超过ALT活性时,提示肝炎病变呈慢性化和进展性。

    2.肝硬化、肝癌、肝淤血、胆道梗阻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3.AST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心肌梗死时血清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8小时血清AST活性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高峰,AST活性峰值与梗死灶大小成正比。若无新的梗死发生,4~5天后酶活性恢复正常;若再次上升则提示梗死灶扩大或有新的梗死发生。

    4.肌炎、挤压综合征、肌肉损伤、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升高。

    结合AST/ALT的比值,可以进一步对肝脏疾病进行一些判断,当比值1,特别是>2时,表明主要是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

    5.其他:部分对肝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鲁米那、安定、非那西汀、呋喃类等可使AST浓度升高。

    三.血清总蛋白:结果67.7    参考值60.0—83.0

    中间值71.5,偏中下,建议注意观察,此项低会导致肝脏合成蛋白质下降

    血清蛋白质是各种蛋白的复杂混合物。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协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

    小于正常值的相关疾病:长期慢性发热 、 大面积烧伤(白细胞增多), 恶性肿瘤 、 肝癌(淋巴细胞和核细胞增多) , 肝功能严重受损 、 肝坏死 、 肝硬化(谷丙转氨酶增多)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浆膜渗出性损害 、 结核病 、 慢性腹泻 、 慢性肝炎 、 肾病综合征 、 吸收不良综合征 , 营养不良、贫血(红细胞,红蛋白稍偏低)等。

    大于正常值的相关疾病:大量出汗 、 多发性骨髓瘤 、 腹泻 、 巨球蛋白血症 、 严重呕吐、中毒等。

    四.血清白蛋白:结果41.8  参考值35.0—55.0

    中间值45,此项在中下接近低线,建议关注,此项偏低说明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免疫力也会下降。

    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重要的蛋白质,维持机体营养与渗透压,肝脏每天合成约12-20克。

    此项检查

    增高(接近或超过上线55):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高热、休克);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某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一些慢性病等。

    降低(接近或低于35):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不良、急性大出血、严重烫伤、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胸腹水、肾病、孕后期,ALB低于20克/升时,常见水肿,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等。

    五.球蛋白:结果25.9    参考值20.0—34.0

    中间值27,此项在中下,建议关注,偏低会出现免疫力下降。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体内最重要的抗体,对各种细菌、病毒都有很强的抵抗力。

    增高:见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在慢性感染、慢性肝病、在胆汁郁积性肝病变时,肝癌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减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的病人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六.白蛋白/球蛋白:结果1.6  参考值1.0—2.5

    中间值1.75,此项接近中间值微偏低,基本正常

    增高:可能是营养过剩疾病引起的白蛋白升高,或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缺乏。

    降低:可能是由于白蛋白的减少:a.合成能力的降低b.血管外渗出的增加,肾硬变,蛋白质渗出性胃肠炎症、肝硬化、灼伤、恶性肿瘤等;

    或者由于球蛋白的增加:a.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抗体增加,b.骨髓肿瘤引起的异常蛋白质的增加。

    c.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症等可能会降低。

    血清白蛋白的下降及A/G的下降,对反映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肾病(蛋白尿)、免疫力、影响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还会造成腹水、胸腔积液、双下肢、眼睑水肿等。

    七.总胆红素:结果12.3    参考值5.1—19.0

    中间值12.05,此项在中间微微偏上一点点,正常

    总胆红素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主要用来诊断是否有肝、胆功能的一项重要检测项目。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对临床诊断隐性黄疸有重要意义。

    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出现黄疸。

    a.生理性增高: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他没有不适,经过一周左右会自行消退。长期饮酒、剧烈运动等也有可能引起总胆红素增高。生理性原因引起的胆红素偏高,一般都会在调节后自行恢复。

    b.病理性增高:常见于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溶血性黄疸等疾病。

    八.直接胆红素:结果4.0    参考值1.7—6.8

    中间值4.25,此项正常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是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受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直接胆红素溶于水,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

    直接胆红素的测定有助于黄疸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胆管癌等。

    如果出现了直接胆红素偏低,这可能提示最近的饮食中,蛋白类的食物进食的比较少。

    九.间接胆红素:结果8.3    参考值0—14

    中间值7,此项正常

    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与各种溶血疾病有关。

    增高:

    a.肝脏疾病:某些恶性疾病也会导致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偏高,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b.溶血性贫血:人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血中间接胆红素过多时,超过了肝脏的转化能力,使间接胆红素在血中滞溜,从而引起血中间接胆红素偏高,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溶血性黄疸,患者通常会有皮肤发黄、巩膜发黄、尿色发黄症状。

    c.血型不合输血:当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会导致溶血,使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从而导致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偏高。

    d.肝细胞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

    e.其他: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体质性黄疸、哺乳性黄疸等。

    十.碱性磷酸酶:结果60.4    参考值40—150

    中间值95,此项在中下接近低线,建议关注

    此项指标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

    偏高: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其它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

    碱性磷酸酶偏低,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来说,病毒感染时,其活动性在正常范围或偏低;重症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不全时,都会出现偏低;遗传性低磷酸酶血症也会出现碱性磷酸酶偏低。

    肾功三项

    一.尿素氮:结果3.68    参考值2.82—8.20

    中间值5.51,此项近低线2.82,建议找一下原因

    尿素是肾功能检查里面的一项,需要和肌酐来共同判断肾功能的情况。

    尿素高:有可能是肾脏疾病、肾前性疾病、肾后性疾病、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等引起的尿素高。

    具体引起原因:

    a.高蛋白饮食食用引发其增高。

    b.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肾脏清除减少导致尿素增高。

    c.肾脏损伤引起尿素增高。

    d.尿路结石、前列腺肿大尿道狭窄、肿瘤等尿排泄不畅引起尿素增高。

    尿素氮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是在化验前,喝水太多,引起了血液稀释,导致尿素氮相对偏低;

    第二种情况就是进食蛋白质,如鱼类、肉类、蛋类、牛奶等太少,导致营养不足,查出来的尿素氮也是比较低的;

    第三种情况就比较严重,可能是肝功能出现了问题,像肝功能减退,就会出现尿素氮偏低。

    二.尿酸:结果245.2 参考值120.0—430.0此项正常

    此项检查对有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患者来说,血尿酸的滥测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虽说尿酸值越高者,患痛风的机率越大。不过有高达30%左右的病例,在尿酸值正常的情况下,仍有痛风发作。

    血尿酸增高:

    a.主要见于痛风,但少数痛风患者发作时血尿酸测定正常。血尿酸增高无痛风发作者为高尿酸血症。

    b.在细胞增殖周期快、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常见增高。肿瘤化疗后血尿酸升高更明显。

    c.在肾功能衰退时,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其他肾脏疾病的晚期如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

    d.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铅中毒、子痈、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血尿酸降低: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症血尿酸降低。

    三.肌酐:结果60.1  参考值53.00—115.0接近低线

    肌酐是人体代谢的废物,主要由肌肉组织代谢产生,99%的肌酐都是通过肾脏排泄,所以肌酐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肾功能。当肌酐超过707以后就是尿毒症。

    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

    肌酐高的原因:

    a.原有肾功能不全的人,如合并感染,包括感冒、肺炎、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可以在短期内出现血肌酐升高。

    b.体内失水,如出现发热、多汗,饮食量减少,多尿期导致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可以出现血肌酐升高。

    c.原有肾病的患者,使用了损害肾脏的药物,可以出现血肌酐升高,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d. 原有肾病的患者,由于病情复发,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的现象,可以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导致血肌酐升高。

    e.生活中出现劳累,休息不好,生活细节不注意,也可以引起一过性的血肌酐升高。

    f.原有高血压、血压未控制好,长期中等及大量蛋白尿,可以缓慢进展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血肌酐升高。

    肌酐偏低,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型偏瘦的人,尤其是女性,肌肉含量较少,肌酐就会偏低,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肌肉含量。

    2、平时以素食为主的人,这类人平时所吃的鸡肉、鸭肉、鹅肉比较少,摄入的外源性的肉类比较少,产生的肌酐自然就会减少,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多吃上述肉类。

    3、有些孕妇肌酐也会降低,主要和怀孕期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体液增多稀释等有很大关系,不需要特别处理。需要强调一点,肌酐降低临床意义不大,而肌酐升高临床意义比较大。

    指标范围:

    肾衰竭代偿期:此时肌酐的值是133-177

    肾衰竭失代偿期:177-442

    肾功能衰竭期:442-707

    尿毒症期:707以上

    空腹血糖:

    结果6.01    参考值3.89—6.11接近上限

    建议适当减少含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尽量避免人为地食用糖

    空腹血糖,血浆葡萄糖浓度是诊断糖尿病最重要的指标。

    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餐后两小时大于等于11.1,就诊断为糖尿病。如果只有一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加上患者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能解释的短期内体重下降,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血脂四项

    一.甘油三酯:结果0.88    参考值0.40—1.81

    中间值1.105,此项在中间偏下,基本正常

    甘油三酯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血脂常规测定指标,测定主要用于了解机体甘油三酯代谢状况,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评价冠心病的危险、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增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a.家庭性高甘油三酯血病,家庭混合型高脂血症。

    b.继发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c.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

    降低见于以下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低下、极易引发脂肪肝等症。

    二.总胆固醇:结果5.68    参考值3.10—6.10

    中间值4.6,此项中偏高,建议关注,避免升高

    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

    1,病理性升高。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肾病综合征。

    2,病理性降低。甲亢、严重贫血、急性感染、消耗性疾病、肝病。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1.50    参考值1.07—1.89中间值1.48,此项正常

    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它的升高是临床冠心病保护因子之一,并能防治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出现。

    临床上常同时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并根据它们的比值作为冠心病的信息指标。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3.98    参考值0—3.10,此项超过高线3.10,建议改变饮食习惯,要注意心血管疾病,可选择防止胆固醇被氧化的含有虾青素、叶黄素、b-胡萝卜素、辅酶Q10、花青素、茶多酚、灵芝孢子的抗氧化成分的食物或营养素。

    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运载胆固醇进入外周组织细胞的脂蛋白颗粒,可被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当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

    偏高的危害:

    a.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b.引发多种疾病: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病等致死致残的严重性疾病。

    c.危及心脏:当超出正常范围时就会使心脏的危险性增加。

    重要的tips:

    一.我们拿到报告 先看结果接着看参考值

    二.我们不是只看体检结果的箭头超过了高限向上,低于低限箭头向下。

    三.算一下中间值作为参照,若是接近低线或者高线称为临界值,相当于考试62分,也是治疗、救自己的黄金时期,若错过最后救自己的最后机会,指标恶化的速度会加快,增加救治难度、时间、费用、甚至无法恢复。(如果不干预,重大疾病的发病率72.6%)

    四.最好留3-5年的相比较,能发现指标的变化,也就是从小病发展到大病的时间,早发现指标变化,早改变生活饮食习惯,真正做到预防大病,不然只体检不解读等于白花钱,错过救治时间。

    五.家里老人辈有癌症患者的,要提前15年体检癌症筛查指标,早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癌症家族遗传,发病机率高达90%)

    So:

    准备一个好身体!善待它!毕竟无论多么美妙、有趣、高尚...等等的灵魂,都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去承载!

    准备一笔进可攻退可守的健康金,爱与传承都必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是一篇关于健康素养的文章(值得细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cg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