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近段才真正了解到目标的重要性,以前一直是随波逐流或者说被生活裹挟着过每一天。
2016年元旦,我带着5个月的二丫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往北京听一位老师讲课,因为一个“以终为始”的概念一掷几十万,因为这个词在我以往的认知里是没有的。
2017年,去西安听课,老师分享的家庭教育课程让童年心理留下许多阴影的我痛哭流涕,当即提出银行卡的所有存款三万多支付学费。
2018年,听了徐鹤宁学生的三天课,关于销讲演说的,完全没有任何销售经历的我又被击中痛点,买了二十八万的课程。
有一句话说“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就算侥幸赚到,还会因为认知不够而散尽。”是真理也。
为什么认知不够?因为读书少!
自诩从小爱读书的我,其实只是从小培养了读书兴趣而已。读过什么书呢?小时候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但是年龄太小,理解能力有限,看得似懂非懂;初中读过琼瑶和一些不记得名字的言情作家写的言情小说。
高中读过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鸳鸯刀》以及大量的郑渊洁的《童话大王》
外国文学作品《飘》中文版和英文版,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
高中学业重压力大,这些书籍充其量是在课余偷偷摸摸读了减压而已。
那个时代妈妈生活的那个地方,也只能接触到这样的书,就这,还是费劲心机找来的。就像现在咱们镇上的书店,你找不到一本能对你以后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书。
大学,这个最美好最轻松的学生时代,我荒废了!!!
因为读的是一个不入流的大专,学生质量不敢恭维,自己填报志愿失误无学可上,又不愿复习,也只得上了这样一所学校。学校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三间房子的阅览室,里面全是杂志和一些资料。
同学们极少有读书的,我的同学和同寝室友们除了我其他人两年大专没有去过阅览室。这样的学习氛围我有时去阅览室看看杂志都算异类了。根本就没想到去市图书馆看看。
这让我想到俞敏洪,四年复习考了北大,我想是完全值得的,在这里,他有了北京同学王强,王强爱读书,俞敏洪说到王强的爱书这样评价“王强对书的爱,可以说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从农村来的俞敏洪也想读书,但不知道该买什么书。所以,王强每次去买书,俞敏洪就跟着,去买同样的书。正是在王强的影响下,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很多好书。我们看老俞演讲,口若悬河,金句频出,真情实感打动人心,与读过很多好书不无关系。
当然,我读了大量的《半月谈》、《辽宁青年》、《读者文摘》等杂志,对我有很大影响,但没有很多提升。
所以,好书的营养是多少杂志都无法相比的。
接着在一个小镇上参加工作,教书育人,身边仍然没有读书人,而我每晚必读书之后才能入睡,依然停留在休闲放松的境界。
然后,养育你和二丫,十年创业,每日奔忙。
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妈妈停止了日精进,把每一年的365天过成了同一天,把这么多年过成了同一年。
2016年初加入樊登读书,那时忙于参加那些高收费老师的课程,忙于把他们的课程落地,偶尔听听樊登讲的书,很有感触,也尝试着结合自己所学开读书会,想把自己所学所思输出,但响应者寥寥,一晃五年,又在忙忙碌碌但毫无长进中过去。
2021年三月,有幸遇到老同学海燕,虽然她为推广樊登读书和其它课程而来,但毫无疑问她是我的贵人。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拆解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领悟到工具书的魅力。
她促使我输出,开始写作 ,开始关注视频号。
正是在简书写作,开启了我更多阅读好书的幸运之旅。听书已经不够,开始大量购买纸质书来读。于是,一本好书带着另一本好书来到身边。
也正是因为这三个月的静心读书,认知拓展,才明白自己这么多年的浑浑噩噩。
我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对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拷问,我第一次认真来思考。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关于“目标”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没有目标,6%的人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只有4%的人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20年后,回访结果显示,那4%有明确的目标的人,生活、工作、事业都远远超过了另外96%的人。他们拥有的财富,也超过了另外96%的人所拥有的财富的总和。
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
古希腊彼得斯说:“须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
古罗马小塞尼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很惭愧,这许多年妈妈竟是那“有些人”中的一个。
所以,妈妈让你读书,读好书,是想让你早点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是漫无目的过着每一天,也不像妈妈一样到处去交认知税。
女儿,你能收到妈妈这份苦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