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小半年,终于又有机会参加周老师的父母督导课堂了!
我很期待,也充满感激!
朦朦说,花钱学习可比花钱买包包划算多了,而且还越学越上瘾。
哈哈哈,没想到自己到了中年,再次成为一名学习者,在学习如何育儿的道路上,不断自我疗愈,自我成长……
叶老师的杏仁核里,慢慢重构出越来越多的积极的情绪记忆……
咳咳,感觉好才会做得好,难怪越来越上瘾哈……
这段时间,我和亮亮一起学习sel,虽然我们仍旧会因为作业、游戏等事情发生冲突,但是,我和亮亮不再害怕冲突,因为sel宝典里,总有一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修复关系,从头再来!
所以,这次的督导课,我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别人的案例分享,来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话术。
首先,感谢萌萌老师的组织,感谢三位妈妈分享的案例,感谢周老师金句频出,醍醐灌顶的引导!
接着,谈谈我自己的收获。
【收获1】明确育儿目标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首先要清晰自己的育儿目标。如果父母连自己的育儿目标都不清晰的话,又如何清楚地知道要怎么育儿呢?所以,每次督导课,周老师在分析个案之前,都会问问分享个案的家长,你的督导目标是什么?
那么,你的育儿目标是什么呢?如果父母们真的不清楚,PD的二列表倒是可以提供很好的参考。
PD二列表当你自己明确了育儿目标,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和孩子分享的。
就像我自己有一个育儿目标,是希望亮亮能具备自律的品格。所以,在和亮亮商量如何使用平板玩游戏这件事情上,我首先理解他想玩游戏的内在需求(娱乐方式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其次告诉他沉迷游戏的危害(例如,隔壁邻居家的小朋友,在疫情期间,总是先想着玩游戏,作业拖拉)。同时,和他探讨,他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处理学业与游戏的关系,怎么做才算是比较自律地玩游戏,并根据讨论的结果,立下约定,跟进执行。执行的过程中,亮亮当然不可能像约定的那样,那么准时地结束游戏。这个时候,家长的话术就很重要了。
例如,只做陈述事实的提醒:亮亮,半小时的游戏时间到了!
当然,很多时候,亮亮还是做不到马上结束游戏的。
所以,我会继续用陈述事实的方式提醒:亮亮,你已经玩了35分钟了!
其实,当我们和孩子做好约定,并开始执行约定的头几次,往往都是不顺利的。这个时候,如果自己可以做到只是陈述事实的提醒,再加上一点点的信任,孩子真的是可以在拖延一些时间后,自己结束游戏,关掉平板的。
这个时候,我会马上给予鼓励,谢谢你遵守约定,自己结束游戏,这就是自律的表现!
当孩子在自己结束游戏这件事上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信这份情绪体验会记忆到他的杏仁核里。当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可以比对这份积极的情绪体验,再次做出自己结束游戏的行为!(哈哈哈,周六上午读书会的输入再次内化并输出啦,哈哈哈,我的杏仁核也在记忆一份积极的情绪体验!)
然后,我和亮亮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就可以开始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当然,玩游戏的诱惑还是挺大的。有时候,他也会忍不住偷偷打开平板,看一下游戏里的东西。如果,我发现了,还是会很坦诚地告诉他,我的担心——担心他游戏上瘾,同时,继续和他探讨玩游戏这件事情。也会有因为玩游戏,起冲突的时候,那种时候,往往是我自己的大脑盖子也开了。好吧,那就积极暂停,等大脑盖子合上了,先想想自己的育儿目标是什么,再修复关系,继续前行……^_^
总之,用PD或是sel的方法,继续慢慢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中,亮亮会渐渐明白到什么是自律,然后,我的育儿目标就变成我和亮亮共同的愿景,就像周老师说的那样,要建立合作的亲子关系,就要明白,合作的前提是什么?
合作的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彼此有共同的目标。(此处真的是醍醐灌顶啊,原来,亮亮愿意合作是因为他和我的目标一致了,哈哈哈……学习的投资真的比买买买划算哎,这不,又get到了!)
【收获2】澄清技术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我们常常在没有理解到孩子话里的内在需求时,就妄下判断。
例如,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说:“妈妈,我想喝可乐!”
妈妈会怎么回应呢?
“可乐不健康,不能喝!”
周老师说,孩子想喝可乐是want(想要),而这个want背后的need(需要)可能是热了,也可能是渴了。
所以,妈妈可以通过澄清的方式回应孩子:“亮亮,你想喝可乐,是不是你很热,想喝饮料降降温?”
因为孩子自己往往没有能力说清楚自己的need(需要),而只会简单地表达自己的want(想要)。
很多时候,亲子沟通出现困难,往往是孩子的need(需要)没有被父母看到,而孩子又没有能力去表达清楚自己的need(需要),所以,唯有我们做父母的先学会看到孩子的need(需要),才能真正理解、接纳、包容、共情孩子。同时,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了,他也会愿意继续表达,于是,互动的亲子关系就慢慢建立起来了,这就是良性循环!
那么,如何运用澄清技术呢?
周老师说,澄清有三个方向:
A是确认。
如:你是说这个杯子是白色的?
B是明确。
如:赋分,如果要给你的难受打分,从0-10,你给这份难受打几分?(赋分适合大一些,对数字量化有概念的孩子,如果是小小孩,可以用渐变的颜色条去表示。)
如:对比,玩游戏的开心和踢比赛进球的开心,一样么?
C是表达了解收到。
如:你是说……,是这样么?
【收获3】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怎么做?
0.前提是,父母要能觉察到孩子有畏难情绪。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后知后觉,都没发现孩子有畏难情绪,孩子需要帮助。
1.澄清,问问孩子:如果要给做这件事情的困难程度打分,从0-10,你打几分?
2.切入,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困难在哪里?可以怎么做?(如果孩子也不知道要怎么办,我觉得父母可以提供自己的建议,例如,父母可以这样回应:如果是我,我会……。)
因为有的时候,孩子缺乏经验,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在支持孩子。
3.启发式提问,问问孩子:你愿意试一试么?
奇迹提问(弄假成真),问问孩子:如果你这么做,会发生什么呢?
在第3点上,可以继续1.澄清、2.切入、3.启发式提问,如此不断地深入下去,就是在构建有效沟通的亲子关系。这个过程,有点像程序设计里的函数递归调用,哈哈哈……串台了!
对了,还有三角化关系的概念及处理方法,希望能在之后的课堂上,得到更多的学习。
总之,又是干货满满的一个晚上,周老师的课,信息量好大,真的要在用起来的时候,慢慢理解、内化和输出。
育儿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里,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