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文章,作者余晟写的《文不如表,表不如图》。
是的,这句话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非常适合,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比如,审核各种材料,类型繁多,需要提供什么材料,看文件有的时候记不住,不如制成相应的表格,罗列出各种类型所需要的材料,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出它们的共性和不同之处,这样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并熟悉。又如,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平行志愿”的解读,用了23幅漫画图来做解释,漫画图中用 “汽车”代表高校、“座位”代表录取人数,很生动,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
当然,由于知识层面和认知的局限性,文中提到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含义还未能领悟到。如文中提到的“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中的“通”和“反”其实都是很精妙的,要求相当高。更多的时候,我们普通人是从不同的领域获得一些启发,类似“通感”那样的灵光闪现。又比如三维图的制作和运用,于我而言,是新鲜的,从未尝试过的。我想这些都需要平时要有深度的思考和练习,通过行动力去推动我们的认知层面的提高,从而能更好的“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并能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挑战自己,收获更多。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简单的文字材料往往并不能表达复杂的结构,也建立不起复杂的连接。制作表格和图形的过程并非简单照搬文字材料,还需要主动设计结构,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构建了不同的视角,由此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了立体的联系,所以知识也更加牢固,理解更加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强调的恰恰就是抽象能力的构建连接的能力。一旦掌握了这种能力,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想,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以便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上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抽象能力的构建连接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