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在工作中的沟通相当重要,不久前我在做老师值班表时,就因为没有及时与领导和党政办做好沟通,没有考虑到老师的任课安排而引起冲突,不得不重新调整。
由于我的沟通能力比较差,提高自己笨拙的表达能力,就抱着学习的心态买来阅读《沟通的方法》。书中完整捧出了作者的沟通心法,让我这个理科男读后深受启发。
有人认为沟通就是说话,善于沟通的人都是能说会道之人。但作者指出,沟通是心理学课题,是领导力课题,甚至是设计行为学课题,但它唯独不是说话本身的课题。有效的沟通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熟练运用,从而赢得沟通对象的尊重与合作。
沟通始于倾听,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但能做好的人不多。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洞察说话者的真正用意。公认的沟通高手有一个共性:沟通不靠说,人狠话不多。很多说话滔滔不绝的人,说话时没有抓住重点,更大的问题是没有弄清听者是否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书中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结构化倾听方法,包含三个关键点:情绪、事实、期待。首先从话语中可以识别哪些带有情绪,哪些是客观事实。在影视作品上,我们经常听到带有“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等词的对话,这是在宣泄情绪。如果对方的语言中包括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就能判断其为大概率为事实。其次要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得到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的倾听。关键点是做反向叙述,按自己理解的逻辑复述一遍,请对方做个确认。最后是按照前面的所有信息,把对方的期待翻译成可实施的行动,让对方清晰感受到你确实听懂了他的意思。
有效的沟通要了解对方的心理,能听出话中有话,通过询问确定其真正用意,并用行为给对方作反馈。如果双方都只会说不会听,沟通无法达成。
书中提到沟通的开放性原则:在沟通中获取对方的所有信息,用公式表示为: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比如,老师辅导学生时,发现学生做错题时,会先询问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再有针对性地把解题思路告诉他,最后问问还有没有困难。由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辅导时老师需要寻找并消除学生的信息盲区,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的授课实际上是一次沟通,老师每讲完一段内容通常会问学生一些问题来测试学生是否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找到学生的盲区,有的放矢地讲解。
在学校中学生犯错后,政教处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也是一次沟通。让学生接受批评要有合理的方法。在我校,政教处傅刚老师非常擅长批评,在学生中建立起权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服从。据我观察,他在批评中用到了控制环境、定义问题、刷新动作、设定反馈点、完成重启等方法。
“控制环境”是指既要控制批评的场合,又要控制批评的时间。众目睽睽下的批评对让学生感到愤怒和委屈,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没有心力理解如何做对。政教处办公室是批评学生的理想场所,没有多余的人在场,如果能控制时间,在第一时间给予沟通,学生接受批评的可能性会提高。“定义问题”就是批评前一定要调查事实经过,这是为了拥有比对方更多的信息优势,批评时能有依据。批评学生时如果没有调查清楚其所犯错误的来龙去脉而直接训话,往往导致学生的反驳。“刷新动作”是指了解学生的问题后,把批评转译为一个具体行动,告诉学生怎样做才做对。但批评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还要做“设定反馈点”这个闭环动作,以了解学生是否改正。“完成重启”是让学生在离开时说说自己的对批评的想法和今后目标。
好书值得不断翻阅、不断学习,看完这本书后,我在手机里保存有电子版,工作中我遇到沟通问题时,我都会翻一下,力求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