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我心态上的新变化,是开始喜欢上在健身房撸铁的感觉。
我的无氧训练类似于碎片时间。一周三练,但单次训练时间并不长,不超过40分钟。中午同事们去食堂吃饭之际,我在公司健身房与教练连上视频,她远程指导我健身。每次我能做的项目最多不超过4项,用的器械也简单:弹力带、哑铃、龙门架和思密斯架。但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小”训练,让我有相对“高频次”的节奏,进入到一种专心致志与身体对话的境界。教练对我的要求是,全身心地去感受肌肉发力。慢慢的,我的训练越来越“沉浸”。即使耳机里不断传来教练的计数或是鼓劲声,但我的自我意识始终集中到身体某一处肌肉。这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感觉,让人沉醉、自在和感到幸福。
最近重翻旧书,有段话颇有触动。它这么说“投资的窍门就是巧方法+笨功夫。巧方法是指方法论体系,让你事半功倍,做到高效聪明地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认识;笨功夫,就是踏踏实实花时间、花精力一点点去阅读、搜集和积累。市场中80%的人在笨功夫这层就被淘汰了,基本失去超额收益的入围资格。剩下的又有一半儿被巧办法挡住了,原地打转,收益与付出无法匹配。所以想当赢家,既要甘于笨又要善于巧”。
在近期工作和生活中,我费心神地去督促自己在长期主义的科目上多沉下心做“笨功夫”。在我的理解里,
“巧方法”是找到合适的好老师(导师),并在老师的课堂或导师的交流中识别出训练科目的基本功。在训练过程中,创造赛点,以赛促练,同时丰富的趣味性体验也很重要。
“笨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将基本功做扎实,并且在必要的周期里进行重复、强度不断递增的训练。
孩子是个很好的观测样本。
目前哥哥的游泳、钢琴与英语学习,都属于在长周期里、有老师贴身指导的事情。我写下以下的线索进行复盘和思考:
# 训练科目:游泳 #
近期,哥哥最大的变化在于:自己会主动加大在家里的“陆上”训练。在斯巴达的备赛过程中,见缝插针地对自己上肢力量弱这个问题进行吊环练习。他的重要突破是主动性和理解力,他会自主加练(以赛促练),对游泳动作的理解力提升(能打出漂亮且震撼的蝶泳手)。我的思考是:基本功之外,游泳是他日常训练主项,但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竞技性项目/比赛(如,斯巴达)来丰富他对运动和训练的兴趣与热情。
# 训练科目:钢琴 #
哥哥学习钢琴将近两年,能看出来的是,他对钢琴既无天赋也无兴趣。但在还没停止弹琴之前,练琴依旧是每天必做的事。那么,钢琴作为一个载体,除了训练孩子的艺术表达以及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以外,我应该和孩子在这些事上一起探索什么呢?一是,创造的快乐,凭空创造的过程一直是我非常喜欢且觉得人世间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带他一次又一次进入到创造中,倾听自己弹奏出来的旋律,这是我要做的事。还有一件事,是我最近想通的。所有学科要达到出彩的过程,背后必然是艰苦或者说是痛苦的训练,认真严肃的训练必不可少。所以,在心态放松的过程,我们依然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训练的质量。既然坐上琴凳,我们就按照训练计划,把训练做好。回头看,哥哥此前在艺术表达上出现“质”的变化,来自于去年年底为了准备钢琴表演时上的一节“四手联弹”指导课。这也提醒我,丰富的学习形式对孩子的学习进程可能会有些“突破性”的意义。
# 训练科目:英语 #
哥哥通过大半年的英语家庭学习,他的听力刚刚迈入能够裸听初章书的阶段。与此同时,我们开始启动自然拼读的学习。从老师的要求来看,学习要求初看简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要求我不会重视。
比如说:
1、学习26个字母,学唱字母儿歌是最好的方式。
2、拼读单词时,先读出单词的小名,再读出单词。(如果是看图片读单词,要有三遍。第一遍,孩子自己读。第二遍,听老师音频。第三遍,孩子录音打卡。)
3、在做作业时,孩子一边写字母,一边念出单词小名。
4、在做孩子表达训练时,先让孩子自然表达一次,再听老师的音频,最后一遍再让孩子说一次。
5、拉孩子听力时,重复非常重要。喜欢的书(特别是初章书)要重复听。我们做过的分级RAZ也要在第二天脱离书再让孩子听一遍
最后,总结几句话:
一是,对于任何长期训练,重视老师的要求,识别基本功,把要放在日常生活里重复做的事列计划、做到实处。有老师的作用是:提供好的方法,提炼训练基本功,以及根据进度上难度。
二是,认知提升和方法优化,是给长期行为(或者说复利速率)加速度最有效的着力点。
三是,我们愿意接受这么多的训练,特别是孩子的家庭训练,背后不可少的是亲子关系,本质还是家人间的爱与欢声笑语。于我,是老公晨起时给我泡的一杯热咖啡;于孩子,是和爸爸妈妈在家畅快玩耍时要飞上天际的哈哈大笑。
别忘了,有快乐,是沉浸在心流里我们同在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