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笔记#《精进》Day2 行动准则

#读书笔记#《精进》Day2 行动准则

作者: 大禹_QJ | 来源:发表于2017-03-21 23:28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精进》Day2 20170321

    Day2  读书心得:

    今天这一讲,深入内心。

    "阅读一本书不是产品,一篇深入思考后写出的读书心得才是产品",为什么有的人辛劳半辈仍在原点?为什么有的人不止一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下次继续!这次熊猫书院学习,虽然未有细品原版,而借道拆书前辈之力,但收获和理解,反而有加。品后思考留下心得,才能得以吸收!所以一定要坚持,多少获些心得出来。所谓“产品”。在这里为自己点赞的同时,也希望看到的朋友,能否也加入,做个产出者!与其“床上刷”,做些短半衰期无收益的浅时间事件,不如“MVP”--烂开始,“构建—测量—学习”不断循环,做点长半衰期事件,让自己的时间深下来。刷这么多鸡汤,无汤,来点腥味总是可以吧!难说,下个大V就是你!

    为什么有人说“一专多能”是个悖论?专注专精才能百年一剑!之前看到马思克年少便海量博览群书,读速是普通人60倍的文章,名下”特斯拉、可回收火箭、贝宝支付、太阳能“等世界级公司。再看今日精进所讲航天博士至折纸世界大师。谁还说一专多能是悖论?”能力嫁接“告诉我们隔行如隔山是错误的,世界的关联性比想象中要强!我深信不疑!身边就有许多朋友,做什么对于他来说都很简单,当然身边也从不缺少“凡事都问身边人,自己从来不尝试的”的人。学习的关键是学习的方法,方法通则万事通。否则,1+1=2知道,1+2就不知道的大有人在!有鱼无用,有渔才行!

    为什么确有“一条路走到黑”的?为什么昨天正常今天就不正常?为什么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人远比想象中更依赖成见,同时,也存在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的。有的人,即使是错的,也一错再错。不总结、不信邪+报幻想。有的人,像广告说的: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不自信、不尝试、怕失败。两种都不是正确答案。“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行动、实践与反思、总结,不断的修正,再实践,才能走向成功!

    总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它为我们指出一条便捷之路,通向我们的内心,寻找本真的自我,看到我们的未来。明天继续~

    《精进》Day2 行动准则

    №9 思考与讨论

    三个问题:

    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什么,你有哪些解决它的方法选项?

    你有被“拖延症”困扰的经历,或者成功克服“拖延症”的经验吗?

    你认为思考与行动哪个应该在前面?你之前是怎么做的?

    №10 发现更多可能

    人远比想象中更依赖成见,思考时自己先设下各种假设,先吓倒自己。如:

    赛道假设--非胜即败

    低关联假设--轻视人生经历之间的关联

    僵固型心智--遇到挫折轻易放弃

    零和博弈--不考虑双赢,总想方设法夺取别人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构建新的思维框架,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目标悬置--压力过大--暂放目标--休息--重新开始

    能力嫁接--隔行如隔山是错误的--世界的关联性比想象中要强--航天局物理博士到折纸切艺术大师

    特性改造--试着将工作与爱好进行改造--“野生”爱好变成终生职业的人不少

    总的来说,为了破除隐含假设的种种影响,我们可以大胆地重新定义时间,转换跑道再重新出发;也可以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力也许是可以转移的;同时,可以把工作改造得更有趣,也可以把爱好当成事业来进行,关键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找新的可能。

    №11 怎样选择

    选择太多怎么办?

    ● “精细化思考”

    --选择合适的工具。逆反思维惯性,对不同选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尽量用“最优原则”取代固有的“满意原则”,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在选择下一份工作时,我们可以利用维度分析法,把对象分解为不同维度一一进行评估。台湾著名的职业咨询专家金树人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列出了27项“职业价值”,可以作为维度分析的基础,这些价值包括:冒险、权威、竞争、创造性与自我表达、户外工作、弹性时间、收入、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领导、独立自主权、智性刺激、说服、体力劳动、手部劳作、机械操作、社会声望、公共关注、社会认可、研究新事物、数字运算、例行性(流程固定)、季节性、旅行出差、变动性、照顾孩童的工作。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8个方面的维度:培训指导、工作强度、团队氛围、考评制度、晋升空间、工作环境、工作餐、审美相关。

    在这么多相关维度中,我们首先要挑选出工作中会涉及的因素,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例如如果看重薪酬和上升空间,这两项就要打高分;你认为不重要、无所谓的因素就是0分;如果不喜欢出差,那么“旅行出差”这项就是负分。注意,这个赋值过程要与自己对工作的价值判断联系起来,应该是经过审慎思考的,而不应该只看自己主观上是不是喜欢某个因素。

    ● 校正选择

    --主动创造转弯机会(珍妮是多么精彩!“非黑即白”思想与当今的“应试”教育是多么的亟待改革、判断自我而不要随大流)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好的坏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改变是我们活着的证明,我们何不主动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创造几个转弯的机会呢。

    珍妮•苏克(Jeannie Suk)就是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校正选择,而且校正得十分成功的范例。她是韩裔美国人,1973年生于首尔,6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她曾在美国芭蕾舞学校学习,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芭蕾舞者,后因家庭原因被迫放弃,转而在全球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学校朱利亚音乐学院专攻钢琴。芭蕾和钢琴为她赢得了掌声,让她找到了自信。但珍妮却不能放弃从小对阅读的热爱,她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拿到奖学金远赴英国,到牛津大学继续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这已是一次精彩的重新选择,然而此后,珍妮的人生再一次逆转。她在读博士时,发现自己虽然热爱文学,但并不适合进行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因此,毕业后她再次走进大学校园,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她曾先后在美国最高法院和纽约曼哈顿地方检察院任职,而后重返哈佛任教。2010年,37岁的珍妮•苏克被选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她成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关于珍妮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她的自传《我想看到的世界》了解更多。请试想,如果你现在从牛津大学文学系博士毕业,会不会和她一样有勇气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从头再来?

    事实是,很少人有珍妮这样重新选择的勇气。我们在做选择时,往往会依循自己固有的身份,按照大家都在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在这样的心理机制的约束下,我们更多会思考“我应该做什么”,“别人都在做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很多看起来是在“创新”的情境其实也无法逃脱桎梏,譬如在眼下的社会气氛中,大学生和创业联系得很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获得阶段性成功,被媒体广泛报道,于是很多大学生在尚未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认识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始创业,这只是随大流的做法罢了。

    于是,在思考“我想做什么”,“我未来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人生是会走弯路的,付出代价后重新选择,再次出发上路,这才是人生的常态。理解了这个事实后,我们可以开始做出一些建设性的改变,通过清醒的思考不断校正我们的选择。还记得我们之前讲的一种思考框架——“能力嫁接”吗?这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校正方式。

    就拿珍妮•苏克来说,她的几次重新选择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在父母强迫她结束芭蕾舞学习时,她非常痛苦,那时是书包上放着的叶芝诗集抚慰了她的心灵,这也是她后来读文学专业的契机;而当她决定从事法律工作时,之前沉淀的文学素养对她的法学研究也大有帮助,使她能够更轻松地欣赏和诠释复杂的法律文本和逻辑;成为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后,珍妮依然保持着阅读和观看芭蕾舞演出的习惯,她还在学院里开设了一门《表演艺术和法律》的课程。

    看起来珍妮的人生一直在改变,但这种改变中其实有着一定的关联,她的内心坚持和继承着自己热爱的东西,她清楚地了解自己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并把这些深深嵌入每一次选择中。因此,她的人生并不矛盾,而是更丰满而真实的。

    №12 即刻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的确,无论你想进行任何学习和工作,“现在”就是最好的行动时机。“拖延症”是阻碍即刻行动的最大弊病。先把小事不拖拉地做好,心里不记挂小事,然后把大块完整的时间用来计划和实施更重要的事。

    个人MVP法

    互联网创业法——“精益创业”中的关键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指的是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尽快地把最小化可行产品推向市场,再根据用户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区别于传统产业把产品完全造好再推出的理念,MVP是直接推出一个较简单版本的产品,再根据市场动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改进。

    怎样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个人发展中呢?“产品”指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是对材料结构性的整合,而非简单粗暴的堆积;是要能被他人检验的东西;是能创造正向价值的;而且,产品也是一种媒介。因此,阅读一本书不是产品,一篇深入思考后写出的读书心得才是产品;在一间公司工作不是产品,但工作经验和总结报告是产品。“个人MVP”法就是我们可以从自己在做的事情中找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把它推向其他人,得到反馈后再不断修正的方法。

    怎么进行“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1. 我们要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烂开展”

    2. 测量和学习。--积极接受其他人的反馈。尤其负反馈,用冷静的心态、审慎的头脑去分析信息中的有效成分,应用到产品的优化上。

    3. 勇于自我修正。--拿出改革的勇气,不断重新审视,甚至推倒重来。

    №13 分解任务

    心理学家发现,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时,一般会产生“转换消耗”,这是因为任务A的认知情境会产生思维惯性对B造成干扰,因此我们会觉得工作效率下降了。

    为了避免转换消耗,我们要学习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首先要分析任务进程,把至关重要、最棘手的部分,即“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和“可容忍中断”的部分分开,用相对完整、不受干扰的时间去做无法容忍中断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任务进行进一步分解,为最重要的部分留出“核心思考区间”,即用一段时间心无二志地进行思考。例如为演讲做一份PPT,核心思考区间是设计内容架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点,调整内容顺序和百分比,确定演讲风格。这些要在绝对专注的状态下思考,可以配合纸笔等工具进行。结束思考之后,剩下的都是补充性工作,包括填充具体内容、选模板、找配图、调字体,这时不会担心被打断而降低效率。这就是多线程工作的要诀。

    此外,当我们要对一项任务进行分解时,也可以按照工作涉及的不同认知复杂度来进行分段操作。认知类型指的是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处理图片是一种加工方式,计算数值、判断位置等又是其他的方式。分解后,集中处理同种认知类型下的工作,就像用Photoshop画图,通常是把一幅画分解成不同图层,一段时间专注于一个图层,最后叠加在一起就可以了,这就是“图层工作法”。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把文字和作图的工作分开处理,遇到需要作图的地方就先跳过,最后再统一绘图填充进去,这样做的效率比一会写字一会画图更高。不仅在单个任务中可以这样处理,在同时进行两个性质有重叠的工作时,也可以利用图层工作法,集中处理其中具有同质性的部分,依次调动不同的资源,以避免重复劳动。

    №14 三行而后思

    “三行而后思”同样重视“思”,但是这里的思考是反思而非空想。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隐性知识之后,复盘和反思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以下这个清单问自己问题:

    信息和工具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和工具? 其中哪些是最关键的?信息从何而来,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和新工具,可以怎么得到?现有工具应该如何改进?

    预期和结果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做过预期?预期和结果是否相符?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 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结果又该如何改进?

    阻碍和优势

    事件的进度是否合适?哪些阻碍或优势导致了进度变慢或变快?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我是如何应对的,效果怎样?以后还会碰到这些障碍吗,怎么解决?其中最大的优势又是什么?有什么优势我还没发挥出来?事件过后我获得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向他人学习什么?

    缺憾和意义

    做事的时候我的情绪如何?是否影响到了结果,有没有及时调整?

    这件事有哪些遗憾?我暴露了哪些必须改正的缺点?

    这件事对我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有何影响?事先有想到这些意义吗?关于这件事,他人对我的评价是什么?

    我们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及时反思,还原事件真实细节,可用纸笔完成;

    思考事件的“反应链”,即它的开始、发展、转折和结束,它背后的动因、阻力和关键节点;

    关注发生的意外事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偏见,克服思维惰性。

    №15 今日总结

    关键词:

    隐含假设,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校正选择,个人MVP,图层工作法,反思

    要点:

    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客观的现实困难,还有我们的思维惯性,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是常见的四种隐含假设。

    我们可以使用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等新的思维框架来重新思考自己的境况,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要了解自己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不畏惧做出改变。

    勇于构建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自我防卫”的心态,和对“沉没成本”的固执。

    要顺利地进行多线程工作,就要区分可以中断和不能中断的工作,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用自己的核心思考区间去完成一段完整的思考和行动。

    有时候,我们可以边做边学,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经验和智慧,即“三行而后思” 。

    思考与实践:

    设计一个你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在你的工作或学习中选择一个重要的领域,构建个人MVP;思考它的核心部分是什么,用一段不会被打扰的时间完成它;试着在过程中使用图层工作法;在线上或线下发布产品,邀请朋友做出反馈,收集意见,列出其中3~5条最有启发的建议;按照反思的程序重新思考,进行修正,时间允许的话反复进行几次上述过程,总结经验,写出一份产品报告。

    另外,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搜一搜今天提到过的前NASA工程师、折纸大师罗伯特•朗发明的“25瓣玫瑰”,亲自动手折折看,不仅能由此体会折纸与数学结合的跨界之美,还可以把成品送给心爱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精进》Day2 行动准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sn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