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意之旅“心灵对话•写作”小组的第17篇文章)
(1.23)看见自己的一次采访
今天在补课。之前采访X的素材一直没有整理,争取今天完成它。
在每一个采访的过程里,我最不愿意面对,因此也最容易发生拖拉的就是录音整理。奇怪,每一次,一想到要打开录音把聊天过程一句句打下来,就俨然要干一件呕心沥血的事,诸多的犹豫、磨蹭、抵触、抗拒,种种情绪都会过来。大概就是犯懒吧。不过,每次一开始做,也就进去了,开始仔细地听我和采访嘉宾的谈话过程,分析自己哪里不足。原来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听到对方说到一些信息而我竟然没有追问,气得我直拍桌子,骂自己怎么会这么蠢。现在情况好一些了,似乎我都能够在逻辑上紧跟,而且有疑惑的地方马上追问。是的,逻辑上是基本做到了环环相扣。
但,还有漏洞。
这是一个新的发现。我的提问依然是基于我习惯的思维方式,因此很难问出我想不到的角度和层面。假如我根本不在对方所分享事物的体验范畴的话,假如我缺乏和他一样的感受、动机、感官经验,就很难跳出自己的框框感同身受。情感上的共鸣或许不需要强求,却是弥足珍贵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能自欺欺人装作我们感受到了对方的感受,但如果有共鸣发生,在那一刻不分彼此,真的是件美好的事。
所以,或许根本上我也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怀疑人与人之间能够有真正彻底而完整的理解。不同程度的一些交集吧。
回想起来,和X的访谈称不上是一次愉快的体验。有时候采访的过程像在吃甜品,温暖甜蜜,但和X的聊天不是,事后回想,感觉在吞药,疙疙瘩瘩的。有一些消极和伤感的情绪爬出来。我们认识多年,算不上非常熟悉,但他的经历我也略知道。他走了一条和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一样的路。但真正坐下来去聊一些细节,又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像一个极不稳定的跷跷板,起初内心被傲慢充斥,好像在审视他那看起来很不成功的生活,而聊天结束后又生出一种自卑,他的简单和执拗,映衬着我这个所谓的正常人才是有病的那个。这个聊天过程,一层一层在剥洋葱皮,在听对方不为人知的故事,也在经历自己内心的摆荡和起伏。于是更加怀疑,这世上有谁掌握着真理,谁真的敢说他才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对话让我对他有了新的了解。我好像知道了一个人是怎么到了这里,他从何处来,要到何方去。至少当下的他非常明确自己的去向。从这一点上说,存款只有三四百块的他比无数有钱却迷茫的人都要活得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