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逼着自己学习或读书后一定要有所输出,但我总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么找借口不去做,要么觉得内心有诸多想法,表达出来却一团散乱,经常会看到某篇文章,说的正是自己头脑当中的想法,而自己不能如这般全面的表达与输出。
经过反复思索,归结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内心中总希冀于时时有人引导,悉心与我沟通和探讨。过去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以前,每堂课的知识都是由老师教授,学不懂就向老师提问求得指导,学有感悟或成绩进步之后又可以和同学分享,久而久之就对“老师的指引”和“同学的分享”都产生了依赖心理。步入社会以后,学习全靠自主,这就需要十分的坚持与毅力,起初或许还得不到任何的精神奖励,如若不能意识到并且克服这种依赖习惯,难免会在学习后的输出上失去兴趣,产生惰性,这种惰性和依赖性造成“学习后不能输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第二是所习所得太过浅薄和片面,无法形成完整性的概念。步入社会后我们的学习大多偏于职业和功利,学习上会比较浮躁,为了某一功利目的的学习经常在这一事情完结之后就终止,经常看到朋友圈的有些人每次学习到一点点新的知识就忍不住分享,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的眼光,便会加深自己学习的动力;不好之处在这其实是因为内心缺乏对知识的安全感而故意炫耀的心理在作祟,我们希望让别人以为自己在这方面很在行,同时如果没有得到朋友圈的认可,也会很快失去动力。生活当中有些人经常性的对一些没有完整思路或概念的观点进行分享和输出,或者说明明不是很在行,却把自己说的很懂的样子,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内心何尝不是想炫耀呢。其实学习真正的动力应在于内心,只有从内心出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
最近我利用空闲时间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中医,将近两月,小有所获,课堂上老师会将病例分析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如何辨别症状、开药方、各个药物作用及关系等。所以,我也开始能够对自己的体质、生病的症状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某一时刻我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但是有一天朋友跟我说她哪里哪里不舒服等一些小问题时,我发现我竟一点也不能作诊断、给建议,这种感觉与大脑中明明有思考却无法表达是同一种感觉!因为我所学的中医知识还并未深入,无法联结成完整的理论和诊断体系,水平只能保持在对别人的某些观点的认同,也就是能听懂老师作诊断、开药方的程度上。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学习一定要戒骄戒躁,它必须是一个深入思考和持续进行的事情。
第三是平时并未培养自己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导致我每次想输出内容时大脑总是一片零乱,无法输出完整的思路的原因。回想以前高中写作文时也十分的痛苦,总是在草稿纸上七零八凑,才能勉强凑成一篇文章。其实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都是非常有助益的,思考问题时如果具备清晰的逻辑,在表达(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达)时,就能让读者或听者更清晰直接地明白所陈述的内容。
工作当中我们也时常提到“结构化思维”,也就是把自己的零散的思绪,灵感,数据,人脉,还有其它种种信息用一种框架收拢起来,让繁复的世界得以用简化的视野观察,并通过某种分析方法,甚至是量化工具,让你轻易的看穿事物的本质,结构化思考最好的范例体现是PPT,做一份令人赏心悦目的PPT方案不仅要自己逻辑清晰,还要求我们能够清晰简洁化表达所输出内容。
明白了这三点,我便开始努力克服并改变,希望在下一个阶段能有新的突破。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