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的一个不远不近的表姐举行了结婚典礼,典礼后,可能因为她常年居住在外地,家里的亲戚们接连两天请客吃饭,而我两天都以各种理由搪塞了,这应该跟个人性格有关,首先因为平时双方接触不多,逢年过节见次面罢了,其次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安静的,也是比较享受孤独的,不喜欢凑热闹、不喜欢赶热闹,除非是实在无法推掉的社交才会参加,多半情况都不会去。我也会纠结于是否自己太过于高冷孤傲,太过于不近人情,太过于傲慢不逊,最后发现其实都不是,我也会主动邀约朋友一起吃饭,并不是完全封闭自己,我更多考虑的无非是机会成本而已。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更加简单的讲,就是指你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机会成本无处不在,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吃个饭至于考虑这么多吗,我觉得很有必要,30岁之前的人生可以是杂乱的、可以是迷茫的、可以是随心的、可以是自由的,30岁后的人生必须是有计划的、有想法的、有志气的、有智慧的,如果你选择去参加社交,那么这次社交带给你的利益是否大过于你独自在家获得的利益,有的朋友喜欢社交、喜欢交友、喜欢酒桌议事、喜欢互诉衷肠等等,这样的话你当然可以选择前往,我也比较欣赏有社交牛逼症的人(但是自己的性格全然相反,所以也不必强求),毕竟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人们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独自在家呢,我用2个小时学习专业课程(考取某证书),1个小时更新了简书,1小时用来看书,对我而言,我独自在家的机会成本肯定是最大的,这可能也跟我的性格有关联,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会去考虑一下机会成本,毕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因为下班后的时间才是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你少吃了2顿饭,不会影响你变成天才,一切都不会一蹴而就,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事情就要坚持,慢慢积蓄力量,《生活大爆炸》中有段话: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以,无论如何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只要内心有所热爱,遵循自己的内心足矣。(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