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处】:《礼记 》
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人所奉行的一切道德都是以“孝”为根本的。“孝”,是中华民族一切美德的起始点,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
“孝”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庶人之孝”等等。
所谓“大孝尊亲”,是讲孝的天地之义,天地生养万物,父母生养儿女,所以尊天地与尊父母是同一的。唐代经学大家孔颖达疏曰:“严父配天地。”
所谓“其次弗辱”,是讲孝的事功之义,人要担当社会责任,在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工作的时候,不要做对社会有危害的事,否则就有辱自己的父母声望。
所谓“其次能养”,是讲孝的人伦之义,要努力赡养自己的父母。
“孝有三”,即孝有三义,第一义用圣人的境界来说明,是天地之义;
第二义是用士大夫的事功来说明,是事功之义;
第三义则是用庶人的生活来说明,是人伦之义。
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全孝”(完整的孝),要从“孝有三义”来完成,即:尊亲(敬天)、弗辱(敬业)、能养(事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