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了不的我》
1. 倾听的重要性
如何听懂别人说的话。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情其实你并不知道。
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在别人的,所以才要提问。
而一个不好倾听者,他心里有很多答案,他觉得自己早就知道别人要说的东西,所以听到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没什么意外。
比如,在一对夫妻的对话。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回她:“这几天天气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接着说:“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拖儿所不能适应。”
丈夫回她:“小孩子嘛,不都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于是,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一直强调一切正常。丈夫听懂妻子的话了吗?显然没有,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2. 思维发展的过程
人的思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可以用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第一重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会呈螺旋式的深入,最后简单地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当人们具有这种能力后,他就会具有一种弹性的思维。掌握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倾听很像。就是不要太快确定自己知道的东西,从而为探索其他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知识也只是局部的真理。我们要先接受知识都是错的,才能找到知识对的地方在哪里。套用禅宗三种境界的说法: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知识是有错的,所以要批判它、排斥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学习知识,结合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有用的地方在哪。
认识到我们能够了解的永远只是局部的知识,我们才会知道还有很多局部外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这个局部外的空间就是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自我发展的空间。
3. 同化和顺应
何为同化: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裁剪,使之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认知模式。
当你同化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自己都已经知道了,它们只是在重复你头脑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当一个人看到一件新事物时,思维会倾向于很快给出一个答案,让它完结和闭合,而不愿意让它保持开放。这样世界就会变得已知和可控。
顺应:每次遇到或学习新东西时,都把原来的东西放下,就算要联系已有的知识,也要看到其中的差异。
同化是改变事物来符合我们头脑的认知结构;
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
顺应很痛苦,因为相比固守某些绝对真理,我们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只有这样,思维才会快速发展。
所以,你一直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固守原有的东西,不断重复自己,这样是安全的,可是很无聊。
另一种是承认自己所知的是局部知识,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给自己很多的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
对新东西的开放和封闭分别代表顺应和同化的认知倾向。
从关系的角度看,这可能代表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究竟是爱、关心和认同,还是冷漠、戒备和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