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年记忆里有一首歌,歌名不太记得,歌词有一句“拿我做实验一天,刺痛我这颗心一年”
所以说,爱情不是科学,不可以拿来做实验?
人们喜欢把各个领域和科学挂钩,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环境科学,至于物理化学这些老牌科学范畴自然更不在话下。
周孝正就批评过哲学社会科学这种提法,认为哲学就是哲学,社会学就是社会学,能被证真、证伪的学问才是科学。
爱因斯坦对引力波的预测,最终被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从而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这叫科学。鬼神之说,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因而不是科学,信仰。
说爱情也是科学,那么爱情能被证真证伪吗?
好像能。只要个结果,如两个人最终从认识,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步,按照中国的传统想法,结婚生子了,爱情就圆满。依据这个结果来论断,一切爱情可以划分为真心和假意,岂不是就做到了证真和证伪么?
但我以为爱情是科学,倒不是这个原因。
这种判别过于粗暴。生物的繁衍无非是基因密码驱动,飞禽走兽都会交配繁殖,还省却了婚姻缔结法律的关系这一步,只是世人生子以后离婚者多矣,善始而不能善终,这能算爱情吗?姑且承认可以用二人能否一起老死为准,那么不结婚的人没有爱情,上古时期婚姻未曾发明时呢?
判断爱情的真伪用一个很长的时间区间的结果来衡量,太像数学模型了。
有的人起于一瞬间的感情确实真挚,时间长了慢慢消退,在生物本能层面上,是在正常不过。但是在某些人的道德感官上,这算不上爱情,既然是真爱那就不许变。
又有比较激进一点的人,认为彼时彼刻是真的就好。总之,爱情的证真证伪牵涉了太多伦理,文化和个人因素,你无法说这是科学。
讨论某一段爱情真假,是个很无聊的问题,当然无法和科学扯上关系。就像某些历史事件,缺少史料永远成为悬案;某人站在演讲台上说几句话,他是真心还是假意,测谎仪也不能十分地拿捏。像这类问题,与科学很难挂钩。
所以歌唱到,“拿我做实验一天,刺痛我这颗心一年”,人的本能和情感都拒绝被规律驯化。
然而如果问的问题是这样——某人演讲台上说的话置信度几何?好像变成了一个可研究的问题。
如果从宏观一点,统计一点的视角看,人类之所谓的爱情的总体规律,也似乎像一个可以探究的模型。动物从繁衍后代考量,逐渐人化之后,糅合了文化,社会和基因的一套规则,从而形成了一套感情观念,包括婚姻制度。
雄性获得权力以后,才能掌控生存资源,故而才能赢得雌性的青睐。古时汉族人获得权力的渠道,治时考科举,做诗词文章,乱时比武力杀伐,所以以前的戏曲小说,男主或是文武双全,或是秀才潜力股,等着不日高中,或是武艺高强,带兵打仗将来拜将军。
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惯性,以至于到近现代,仍有一些女子的品味,在于舞文弄墨的文艺生,当然因近代科学发展,男性争取生存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已经变化很大了,学会数理化而行天下,女子的品味遂逐渐偏向工程师,专业知识分子医生律师之属。
平心而论,喜欢知识文化,这还是比较迂回抽象的生存资源偏好;而直接一点的,直接对金钱和权力靠拢,从古到今,都不少。但似乎喜欢权力和金钱的女人,总是“俗套”一点,而喜欢才华的就显得更高雅一点。大可不必如此。
总之,通过生存资源的争夺来看爱情婚姻,似乎也就那么回事。
我们甚至可以仿照机器学习建模的方法,把某个年龄段的优质女人的丈夫和情人抽象出一组特征,如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社会地位,相貌,口才,种种因素组装在一起,做一个聚类分析。观察一下哪些大类和枝叶最“粗壮”。
实际上这也挺无聊。如果读过明清世情小说,婚嫁规律那一套,并不新鲜。只是古人不用数字度量那些“规律”,而今人有了统计学,可以用统计学术语去描述。
只是世间总有一些不愿意在世俗藩篱中的人,要走脱俗之路。
所以,还是否认爱情是科学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