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身边非常亲近的人以一种非常手段从这个世界消失了,除了错愕、心痛、不解,更多了一点想了解生命的欲望,于是我照例找书来读,《遗愿清单》一个朋友推荐给我。
作者在19岁时亲手在最好的朋友安乐死的申请单上签了字,回国后被舆论击垮,得了心理疾病,经过治疗痊愈后开始做临终关怀志愿者,送走了一个个老人、孩子,收养了一个女儿,10年后女儿走了,与另一位志愿者陷入爱河,3年后爱人走了。北漂7年,后定居大理,开设了死亡体验课程。从关注死亡,到关注死亡带给我们活着的意义。这是一个很不同寻常的故事,我几乎泪眼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略微体会到了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我们一直说惧怕死亡,我们真正惧怕的是什么?
“人总有一死”,这句话再普通不过,可是却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这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公平就是人人躲不开的死亡。所以,中国茫茫十四亿人,十四亿人啊,都终有一死,那么,死亡,是不是就是吃饭睡觉一般,是个正常的事情。那么,我们惧怕什么呢?惧怕疼痛吗,一定不是。所以,对于将逝者来说,惧怕的是死后的未知,惧怕的是和亲人的分别,惧怕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之心。而对于亲人来说,惧怕的是感情的失去。甄嬛传里有个场景,皇帝快要走了,妃子都在外面哭,甄嬛说,她们大概都是在哭自己。是的,分别后我们孤单,分别后我们失去依靠,分别后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少了一环,我们的亲人走了的时候,我们难过的是自己。这么说似乎有些残忍,但是我们拼命留住的,是些什么呢。
作者因为从事这样一份职业,看过了太多没有好好死亡的人,是的,没有好好死亡,过度治疗,为了家人忍受痛苦,没有尊严的离开,没有做心理建设,惧怕,恐慌,失望,后悔。。。。但是作者也一直在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书里的故事,有不要化疗放疗的开朗的白血病女孩,也有为了女儿坚持放化疗的妈妈,没有对错,只在选择。只是,这个选择,不是别人,而是要交还给面对死亡的本人。生病的人不是你,你怎么知道他有多疼,你怎么知道他想怎么走完这一程,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其实,有时候我们惧怕谈论,可是,对于老人,哪个人没有想过死亡的事情呢,只是所有人都说你会好起来的,互相善意的谎言,有些话,就再也没机会说了。作者在做志愿者时,和老人正面谈论死亡,还有多少时日,很多老人以泪洗面,原因是他们需要真话,他们并不惧怕,而是希望直面。好好死亡,是我们都要学会的功课。
作者最后的故事,是自己姥爷的故事,姥爷忽然病重,时日不多,作者首先做的是给家人逐步的做好心里建设,每天传递的信息里,坏消息的比例逐渐加大,不要一下告诉实情。之后就是陪着姥爷,治疗的选择权交给他。当姥爷和她说,我要死了。作者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害怕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说,“别瞎说,都会好起来的”。是这样吗?作者写到”面对死亡,谁会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未知地方无动于衷?他渴望诉说,但是亲人的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把他的出口堵死了。当姥爷说他要死了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知道,时间快到了,他这么说,是想得到支持和上路的勇气,于是我没有回避,直面他,他表示到这个年纪已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告诉他我过去送走的老人离去都是平静的,安详的,他们都很好,我说我会照顾好姥姥。”姥爷走的时候,作者一直紧紧握着他的手,她希望她手的温度给姥爷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勇气。这个故事里,我才明白,哦,是啊,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那时,每个人都是需要鼓励和勇气的。
不知死,焉知如何生
作者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大概是我的老乡,癌症患者,在最后的时日里飞到了大理,去找作者,而她要的不是临终关怀,不是治疗方案,而是想要一个问题的答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作者回答:“我怎么知道你的生命是为了什么,就像你问我癌症有多疼,我怎么知道有多疼,我又没得过,就算得过,我们的疼又怎会一样?”。这位得到答案20多天后就离开人世的姑娘在最后的日子明白了,没有人能给自己答案,自己人生是自己的。她从小为了父母好好学习,后来为了父母脸上有光、工作体面做了不喜欢的工作,忙忙碌碌最终得病,而这些事情里面,没有自己,没有为了自己做了什么,在生命只有20多天的时候她庆幸得到了这份答案,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有很多成功人士都说过“以终为始”,想象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想因为做了什么而不留遗憾,是的,这个方法一定要认真的深沉的去做。这辈子,为了什么?我,这个生命的唯一主人,为自己想做些什么。你那么努力,然后呢。。。。
其实写这篇文章时,老公在飞往老家的飞机上,去看望病重的婆婆,我内心惭愧,这些年未能有成熟的心智和力量去支持他,愿我们都能一个个面对生命中的功课,接受、学习、化解。愿我们的生命都能灿烂如花。。
另附女儿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