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

作者: 医美渠道研究者 | 来源:发表于2022-02-13 22:43 被阅读0次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湘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

    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曾国藩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

    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

    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

    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但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

    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

    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别人以巧似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

    这个事因为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

    当然,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还是他的思维方式,正是“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使曾国藩避免了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

    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

    “正”“反”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

    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他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

    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笨到极致就是聪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iq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