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把纠结和拧巴写出来,写作有时候是这样,我坚持这样的认为。
同样阅读,特别是持续阅读文学作品,是不是同样有这样的感受,还是见仁见智为好。
虽然,纠结和拧巴固然听起来很俗,但读《嫌疑人X的献身》也是会为故事中的种种原型的各种表现而纠结与拧巴。
天赋这东西固然重要,但比天赋更重要的是连续阅读不断唤起的深度记忆。所谓深度记忆,我的理解可能就可以用纠结与拧巴来替代。
所谓深度记忆就是没有停留在故事表面的人物姓名,故事叙述上。而是找到东野《嫌疑人X的献身》的写作精髓。
我认为写作精髓某一点,在这篇书评中我反复提到的关于“关于纠结和拧巴”。
同时我发现,写作者首先要在自己的小说里,对待自己故事里的人物,要用人物自己的秉性或个人意识,态度,人格上描写。作家写作一部小说,其实不是自己在写,而是发动小说中能出现的主角或配角,一齐来写。
这样写,人物就鲜活了,可读性大大加强了,社会场景及时代特征也就慢慢同框了。虽然大多数小说是虚构,但更像作家自己眼里的非虚构。
单从阅读《嫌疑人X的献身》,我不难体会到,作品本身带来的纠结和拧巴的气氛和磁场。
首先我们人类普遍具有纠结和拧巴的情绪和行为。情绪是小说的心理描写,行动和人物关系也是情绪的产物,两者属于因果关系。
其次读能读完,特别是像东野的书出版量巨大,也说明东野在中国有很广泛的读者。
我周围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他们职业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但都喜欢读东野。从这点也能证明,人类对东野所创造出作品本身带有纠结与拧巴的感受非常认同。每个时代都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学作品而遥相呼应。
所谓纠结,很明显,在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里多次出现纠结画面。他(她)是怎么判断别人,怎么判断自己,怎么判断那个隐秘的小我。纠结,就是难以琢磨,或者举棋不定,或者困惑。难道这不是我们人类天然的情绪吗?
拧巴,在我看来,多多少少在东野《嫌疑人X的献身》体现在故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说,事物的发展没有线性的,而是曲线的,同样人的发展也是及其复杂的。这需要外力,在外力逐渐出现,重见天日的时刻,过程显然用拧巴的情绪和细节来表达的。
读者阅读要过拧巴关,拧巴在我看来就是有点不耐烦,但显然没有拧巴的细节,作品就不会饱满,读者也不会经过多次阅读,产生变迁似的阅读体验和享受。
从东野的《嫌疑人X的献身》中,我认为纠结就是要描写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性,描写自我的复杂性。而拧巴,则体现在从故事开始到结尾,带着牵绊,带着自己的灰色地带,别人的灰色地带,带着重重迷雾般的拧巴中有过来的,写过来的。
最终拧巴是因为看到光明。爱一个人可以如此伟大,救赎原来会发自自觉。这是文学艺术的高境界,但必须有纠结与拧巴的配合,最终达到佳作样的标配。
11月8日晚9点于长安星巴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