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回顾一下1997年的亚洲金融故事,并看看索罗斯等人如何通过汇率市场来收割多国财富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人就过上了小康生活,人有钱了不想再挣辛苦钱,于是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到了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东亚国家。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双赢,欧美人因便宜的劳动力获得了更为廉价的商品,而东亚地区经济因源源不断的订单得以快速发展,出口产业做得红红火火。
于是欧美不断买买买,东亚撸起袖子加油干,亚洲逐渐兴起“四小龙/四小虎”。作为出口外向型的地区,汇率的稳定就成了重中之重,为了保护外商投资和出口产业,不少地区将本国汇率长期对应美元,实行固定汇率,这在经济一路向好时确实可以降低风险稳定商品价格,但经济波动时也失去了主导本国汇率的能力,完全被美元涨跌牵着鼻子走。并且为吸引外资,不少地区还给取消了贸易方面的条条框框,进一步扩大了金融自由化,导致短期资金能在市场上随意流动。
直到1995年,美国开始加息,美元开始升值,东亚的高速发展被打断。以泰国泰铢为代表的货币为保持固定汇率不得不跟着美元一起升值,对于出口型的城邦,货币升值意味着产出的商品变贵,商品涨价出口生意受到影响,收入因此大打折扣。加上为维持固定汇率,泰国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抬高泰铢,让其保持高位,另外因高利率,不少外资进来赚利差,泰国外债也高得离谱。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6857/ee3f6b7663e4ffde.png)
东亚的问题很快被国际游资盯上了,他们看准了泰铢贬值是必然的。
1997年2月,索罗斯等人开始加杠杆做空泰铢。他们先从泰国银行借出大量泰铢,再到市场上大规模抛售泰铢换成美元,市场上泰铢多了就不值钱了;为稳住汇率,泰国ZF拿出外汇储备在市场上收回泰铢以维持泰铢不贬值。于是一边抛泰铢,一边收泰铢,这时候比的就是谁的钱多了。显然,当时东亚等国外汇储备并不多,泰国的外汇储备很快花完了,而索罗斯等人还在不断借出泰铢往市场上抛,并放出泰铢贬值的消息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
1997年7月,泰国ZF撑不住了,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泰铢应声而跌,接着索罗斯等人操控着汇率的涨跌,将泰国人多年积蓄洗劫一空。
泰国Y行的落败,把当时东南亚各国金融体系不完善及外汇储备不足等软肋暴露出来了,于是索罗斯等人靠着同样的套路,将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收割了个遍。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6857/7269ba0a5d907930.png)
1997年10月,索罗斯等人目标转向HK,当时港币也是对应美元,汇率定在了7.8,即7.8港元兑 1美元。索罗斯依旧是先囤积大量港币再集中抛售,为稳住汇率,HK金管局也是大批往回收港币,并提高借钱成本来限制港币的流动性,将银行利率提高了280%,在极高的利率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下,HK暂时稳住了汇率。
但索罗斯这些老江湖也有后招,他们还分出了一部分资金做空港股,当时HK因高利率大量的钱流入银行,港股因此大跌,所以最终这场交手,游资还是小赚。
后来随着东亚危机的不断发酵,游资又对HK进行了二次攻击,好在HK拥有充足的准备和结实的后盾,游资最终败北,于是转战俄罗斯。当时正值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1998年俄罗斯直接宣布暂停国债交易,并推迟偿还外债,导致索罗斯量子基金遭到重创,游资们因此元气大伤,甚至还带动了欧美股市汇市的波动,直到1999年危机结束。
这场危机带来的转变有两个,一个是汇率制度以及外汇储备量:这场危机过后,东亚地区外汇储备猛增,并且多国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整改,就算是08年金融危机时也没让汇率危机重演。而我国超 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更是稳居世界第一,汇率也基本保持稳定,不用担心一觉醒来手里的钱大量贬值或缩水,像土耳其等国就深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国人一辈子的积蓄很有可能因一场汇率大跌而损失殆尽。
第二的转变,是这场危机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当时东亚多国外资企业的投资几乎都来自国外,外国企业可不管失业率不失业率的,只讲究利益,出现利润下滑或风险就立马卷被子走人,可不管收拾烂摊子。并且出口型地区对外界依赖很高,当时我们的外贸占了GDP的70%,一旦外需下降,出口生产力以及劳动力就会过剩,所以当时我们开始了两手抓,抓出口同时还扩内需,搞基建,并开始了西部大开发,之后才有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网友评论